法國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歷史簡介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約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另有小說,電影,音樂劇等以此為名。
法國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歷史簡介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圣母瑪麗亞。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筑,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巴黎圣母院圖片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____教堂,則眾說紛紜,圣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____,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里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圣母瑪麗亞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現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幸免沒有被熔毀,此時圣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后教堂改為理性圣殿,后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侖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說《巴黎圣母院》中對圣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于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 年書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圣母院,并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圣母院建筑慘狀的關注。修復計劃于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筑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圣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
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的曠世杰作,并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圣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
歷史事件1239年圣路易國王將荊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飛利浦-勒柏爾(Philippe le Bel)在圣母院啟開首次皇家國家召集大會。接著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
1430年年輕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
1455年平反圣女貞德訴訟。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后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后圣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后人尊稱為"圣女貞德"。
1572年瓦盧斯(Valois)的瑪格莉特(Margurerite)嫁給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舉行大公爵的葬禮。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愿修改祭壇,以榮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拿破侖帝王。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