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么
四大發明是關于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AAAA,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2] 。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于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后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于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二、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
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么樣的物品叫“紙”。
三、火藥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藥,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狀,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無煙火藥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藥。
四、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于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于704年,后來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農歷4月15日(即868年)。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金剛經的書法雕刻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歷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佛教圣地敦煌被發現;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開始普遍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于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于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制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來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畢升曾嘗試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于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至于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
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并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于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后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后又傳到朝鮮、中東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看了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