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詩經的歷史背景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帮L”的意義就是聲調。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詩經的歷史背景。
《詩經》中的部分篇章如《詩經 周頌》反映了奴隸主貴族驅使奴隸進行大量的農業勞動的場面,這樣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加速了周朝的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斯大林曾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說:“在奴隸制度下,生產關系底基礎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占有生產工作者,這生產工作者便是奴隸主所能當作牲畜來買賣屠殺的奴隸?!迸`的生產勞動在一定意義上講推動了當時的農業發展,也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詩經》經歷了前后五個多世紀的歷史跨度,從“商湯伐夏”、“盤庚遷殷”、“殷墟文化”、“周人克殷””、“武王伐紂”“成康之治”、“封火戲諸侯”,人類的歷史發展進入到了周朝,如果僅從生產力的角度分析,周朝的統治者極為重視農業。
西周初年,實行了自共主周天子將統治區域外之土地分封諸侯、郡大夫的冊封制度,出現了許多享有土地的周室宗親與有功之臣、大小封建領主,所使用的奴隸大多是遺留的殷民和戰爭的俘虜,因此也加速了農業的發展,這也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初級階段。隨著奴隸主勢力、諸侯權勢的進一步擴大,終致周武王駕崩,引發的叛亂,周公東征,三年平叛,才使周王朝得以鞏固,出現了大約50年左右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成康之治”,到了周穆王、周歷王、周宣王時期,逐漸衰退,直至經歷了“國人暴動”之后,“周召共和”也不過僅僅維持了約十來年的光景,到了幽王即位,西周滅亡,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始為春秋。
縱觀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和沿革,從“盤古開天地”到“戰國七雄”,中國的神話、傳說、歷史史實都是《詩經》得以產生的最為直接的歷史原因,《詩經》是一部儒家經典,至戰國,被儒家尊稱為“六經”之一。
從《詩經》創作的歷史背景看,在那個時期,在那個歷史階段,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也自然是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生活和階級矛盾,今天,我們無法苛求古人,《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最早的詩歌總集,這樣的地位已經足夠了。
延伸閱讀《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钡窃娕c樂舞終將會分離,因為進入文明時代之后,藝術必然趨向于細化,因此詩歌便從歌辭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文體?!对娊洝分械臉犯?,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后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墩撜Z》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p>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抖Y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于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
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范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后,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中還出現了歌頌教師的篇目,極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歌頌教師的詩歌。(《菁菁者莪》)其中的“君子”即是指教師。雖然今人多認為是愛情詩,但證據不足。比如說,《詩序》中就提到了“菁菁者莪,樂育人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睆倪@里就很明顯能看出這首詩歌真正的方向。
《詩經》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305篇,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祭祀典禮,戰爭徭役,定都建國,燕饗歡聚,狩獵耕耘,采摘漁牧,君王貴族,大夫,君子淑女,農夫商賈,思婦棄婦,游子隱逸,初戀思慕,閨怨春情,幽期密會,洞房花燭,迎親送葬,懷人悼亡,草木魚蟲,飛禽走獸,鶯啼馬鳴,風蕭雨晦,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禱祝愿,占卦圓夢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獻價值之高,令人驚嘆。
可以說,一部《詩經》立體地再現了生存環境、事態人情,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內容在世界古代詩歌作品中是獨一無二的,遠比印度的《吠陀》與____《圣經》中的詩篇要廣泛得多。它的主題已不限于宗教性的,或僅僅表達一種虔誠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馬史詩只談論戰爭與冒險,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用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詩說:“卑俗的山歌俚曲,/現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傷逝,/過去有過,以后還會有?!?選自《孤獨的割麥女》)在如此自然,如此樸素,如此親切地表現普通人民的心聲和感情方面,很少有別的詩集堪與《詩經》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