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詩歌登高講解
《登高》是杜甫在大歷二年秋于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詩歌,前面四句主要描繪景象,講述了詩人在登高時的所見所聞,與秋季的景象環環相扣,展現了詩人身處江邊上所見的空曠寂靜景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七律詩歌登高講解,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七律詩歌登高講解
《登高》詩歌的后四句主要用以抒情,講述了詩人在登高時心中的所感、所惑,圍繞著自己的身世與境遇,表達了貧窮凄慘、老年體弱以及在外流離的哀傷之情。頸聯以自己的身世,將前四句寫景中所包含的象征、喻示之意揭露出來,到了尾聯再做強調和論述,以自己憂愁不堪、病困潦倒的形象來收尾。此詩語言簡練精干,全篇運用對偶,其中第一二句更有句中對,充分展現了杜甫晚年對于詩文韻律把握得得心應手。
杜甫再創作此詩時已經是一位白發蒼蒼的56歲老人,當時他的生活境遇十分窘迫。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定有四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割據勢力又再次興起,國家領土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告別成都草堂,乘船南下,又逢久病纏身,行動極其不方便,生活甚是艱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天,他孤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望,心中百感交集。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心中激蕩起漣漪,大有感觸。蕭條的秋色勾起了他對身世悲涼的感慨,陷入老病無所依的憂愁中。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稱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稱為詩圣,其詩被稱作詩史,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是唐代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里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游歷,四處出游,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游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于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丑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后,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蕩,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于大歷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由杜甫作于廣德元年春天,那一年正月里作為安史之亂領導人之一的史朝義自盡,其下屬將其斬首獻于朝廷,杜甫聽聞安史之亂結束的消息,愉悅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狂喜得手舞足蹈,于是這首七言詩歌便脫口而成了。
全詩一共八句,詩的開頭寫的是杜甫初次聽聞這個喜訊時的驚喜,而下半部分描寫了他自己手舞足蹈的表現,準備整理行囊返回家鄉,盡顯歸鄉心切的喜悅心情。整篇詩文語意奔放,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詩人的欣喜,痛快淋漓地表達了杜甫心情無限好的狀態,更被認作是杜甫生平中的“第一快詩”。詩的后面六句全是對偶,卻清晰明了得如同講白話一般,自有水到渠成的妙意。
詩歌的大意是杜甫突然收到由四川傳來的好消息,唐朝的軍隊已經將冀北地區收復。詩人聽聞這個消息,忍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回頭看看妻子與孩子發現他們身上哪里還有半點愁思,于是自己胡亂地翻起書卷隨意看了起來,舉家欣喜至極。他想要在白日里喝上幾杯酒縱情高歌,趁著這個美好的春色與之互相結伴馬上就整理包袱返回家鄉去。詩人的心魂早已高飛遠揚,翻山越嶺穿過巴峽、巫峽,到了襄陽又直奔洛陽了!
這是杜甫的詩作中少有的喜氣洋洋的詩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激動之情,受到后代評論家們的極度推崇。
看了“杜甫七律詩歌登高講解”還想看:
1.登高 杜甫
2.寫秋愁的古詩杜甫《登高》賞析
3.杜甫《登高》優秀教案設計
4.登高改寫成散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