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歌是怎樣的
初唐(公元618—650年)大體上是指唐代開國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稱武德至開元初)之間。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蘇,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初唐詩歌是怎樣的?
在詩歌歷史上,唐代一直顯得極其耀眼。唐詩,與先秦散文、漢賦、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并稱,足以見其對于唐朝文學的代表性意義。在文學史上,一般將唐朝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而初唐往往指從唐618年建立到八世紀初年為止,共一百多年時間。
在這一時期,七言古詩、律詩能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對詩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詩人,先將其分為初唐前期與后期進行簡單介紹。
初唐詩歌前期仍處于齊梁遺風的影響下,故輕靡琦艷的宮體詩仍占主導。
初唐詩歌:上官體
指的是由宮體詩人上官儀所創造的一種詩歌風格。上官體承襲了齊梁輕靡、浮艷的宮體遺風。上官儀的詩歌內容多為對帝王的應和稱頌,“綺錯婉媚”,辭藻典麗。上官儀提出“六對”、“八對”的主張,受到時人的追捧,影響極廣。《全唐詩》卷二收其詩共二十首。
2.王績
王績(585年-644年),字無功,是唐初的一位隱逸詩人。其詩主要表現其隱逸生活以及對于現實的不滿,主要題材以“酒”為主,文字淺顯,風格質樸。與宮廷詩人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存詩五十余首,代表作《野望》。
初唐后期
到了后期,齊梁詩風仍有其影響,但追求新詩風的趨勢也已經出現。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四杰》中稱他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他們的詩歌突破了宮體詩的桎梏,使詩歌的題材從宮廷走向社會,抒發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憤懣不平之氣。初唐四杰的創作,使詩歌的內容和題材得到了拓展,對七古的正式成立和律詩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貢獻。
2.沈宋
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的詩歌大多是“應制詩”,總體價值不高。沈佺期的《獨不見》、《雜詩》以及宋之問的《度大庾嶺》尚可。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五言律的確立,以及在創作中對七律的實踐,完成了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見楊子怡《唐代文學講義》),使后人有章可循。
3.陳子昂
陳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他公然提倡“漢魏風骨”而鄙棄“齊梁間詩”。他在其《修竹篇序》中批駁了唐初宮廷詩人輕靡琦艷的詩風,倡導繼承魏晉風骨。有《陳伯玉文集》,存詩一百二三十首。代表作《盛遇詩》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
除上述主要詩人外,唐初還有一部分詩人值得注意,現下述于此:
1.杜審言
杜審言(645年?-708年?),鞏縣人,杜甫祖父。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并稱“文章四友”。作品中雖也有應制詩,但數量較少。他大力創制五律,講究對仗,寫出了一些自然質樸的詩作。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2.劉希夷
劉希夷(651年-679年),字延芝。《全唐詩》小傳說:“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詞旨甚苦,未為人重,后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所稱賞。”《全唐詩》收他的詩三十四首,其詩與宮體不同,頗有新氣息。代表作《但悲白頭翁》。
3.張若虛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其詩大多散佚,僅留兩篇。其一即是“以孤篇壓倒全唐“的 《春江花月夜》,這也是張若虛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