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詩詞是怎樣的
到明清時期,雖然以詩文為代表的傳統文學逐漸讓位于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通俗文學,但是詩詞的數量以及涌現出的流派依舊很多。因明清時期時間跨越較長,故以大致的分期為界來簡述明清時的詩詞。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明清詩詞是怎樣的?
明前期詩詞
吳中四杰
指的是高啟、楊基、張羽、徐賁四人。他們都經歷過元末的社會動亂,故詩中都有反映戰爭之作,且基調凄涼。四人中高啟成就最高。
臺閣體
明永樂之后,占據文壇主導地位的是“臺閣體”。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一種新的文學風格。內容多為題贈、酬應,歌功頌德之作。
明中期詩詞
前七子
前七子指的是李夢陽、何景明、王九思、邊貢、康海、徐禎卿、王廷相七人,其中以李夢陽為核心。他們以詩酒相應和,共同研討藝文,提倡復古,希望改變當時的文學現狀。
后七子
后七子是明嘉靖后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繼承前七子的復古主張的七位文人。除李攀龍、王世貞外,還有謝榛、吳國倫、宗臣、徐中行、梁有譽。他們比前七子更為重視格調、法度,但流于形式主義。
明晚期詩詞
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出現的,以“性靈說”為主要主張的一個文學派別。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又以袁宏道影響最大。“性靈說”要求作者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真實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時反對粉飾或者束縛。
竟陵派
是繼公安派之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以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一個流派。他們也主張創作應抒發作者真實的情感,看重向古人學習他們的精神,追求怪字險韻。
清初詩詞
遺民詩人
指的是明清易代之際,用詩來抒發愛國之情,具有反抗精神的一群詩人。他們的詩“或悲思故國,或謳歌貞烈,或譴責清兵,或表白氣節……體驗深切,感情真摯”(見于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為清詩的發展做好了鋪墊。主要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人為代表。
虞山詩派
指的是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以錢謙益為首的一個重要流派。虞山詩派積極主張詩歌革新,取諸家之長而自成風格。后來在馮班的帶領下,使虞山詩派“詩壇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
梅村體
指的是吳偉業在繼承元、白詩歌的基礎上,形成的自成一體的七言歌行體敘事詩。梅村體以明清易代的史實為題材,反映社會變故,感慨朝代興亡,抒發身世之感。《圓圓曲》是梅村體的代表作。
陽羨詞派
陽羨詞派學習蘇軾、辛棄疾,以豪情抒悲憤。陳維崧是其創始人,除他外,陽羨詞人還有曹貞吉、萬樹、蔣景祁等,他們互相唱和,為清詞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浙西詞派
浙西詞派的創始人是朱彝尊,因其主要詞人皆來自浙西,故得名浙西詞派。朱彝尊與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龔翔麟并稱“浙西六家”。浙西詞派崇尚姜夔、張炎,標榜醇雅、清空,以婉約為正宗。但其忽視詞的內容,往往顯得破碎、晦澀。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父親是康熙一代權臣納蘭明珠。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康熙時進士,官至一等侍衛,深受寵信。他的詞“綴景荒涼,設色冷淡,個人命運的‘幽怨’和回顧歷史引發的惆悵,同悼亡的心靈創傷融為一體,釀成哀郁凄婉的情調”(見于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代表作《長相思》、《蝶戀花》等。
神韻說
神韻說是王世禛提出的詩歌理論,神韻即風神韻味,王世禛極欣賞司空圖在《詩品》中提出的“沖淡”、“自然”、“清奇”以及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的“興會”、“神到”之說。故其神韻說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要求詩歌有幽靜淡遠的境界和含蓄雋永的語言。
清中葉
格調說
格調說是沈德潛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觀點。格調說要求詩人寫詩須講究格律聲調,要寫得含蓄、蘊藉,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思想。格調說實際上是為封建統治做服務。
肌理說
肌理說是翁方綱的論詩主張,認為“為詩必以肌理為準”。他在《志言集序》中說:“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他要求以學問材料(肌理)為根底,并將它與思想意義(義理)、組織結構(文理)統一起來。
性靈說
性靈說是袁枚在晚明公安派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詩歌主張。提倡“提筆先須問性情”,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不失赤子之心”,追求“真”。
常州詞派
由張惠言所開創,至周濟時發揚光大,蔚為宗派。常州詞派尊詞體,向周邦彥、吳文英學習,注重詞的比興寄托,強調意內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