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文為什么把西湖和西施聯系在一起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蘇軾的詩文為什么把西湖和西施聯系在一起?
蘇軾詩文中為何多見西施動人身影?
蘇軾為什么總喜歡把西湖和西施牽連到一起,并且總是在宣揚范蠡功成身退,攜美女西施歸隱的事情呢?在世人印象中,在吳國滅亡之后,西施就追隨自己當初的愛人,滅亡吳國的第一功臣范蠡攜手歸隱,泛舟五湖,過上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應該說,這種結局很美好,很浪漫。
當年范蠡受命在越國尋訪美女,好送去吳國,迷惑吳王,結果發現了西施,兩人雙雙墜入愛河。可是,二人為了越國的復國大計,中止了這段愛情,西施去了吳國,范蠡繼續為勾踐效命。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吳國終于滅亡了。范蠡了解越王勾踐的性格,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同時,心中也深深眷戀著心上人西施,于是在吳宮被破時,帶走西施,從此消失不見。這種浪漫的結局,在前代也有不少支持者,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蘇軾。
蘇軾寫西施的名句,首推“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本美,而有了西施,西湖就更美了。不過這兩句詩還沒有提到西施的結局,蘇軾別的詩句卻有所透露。蘇軾的《次韻代留別》“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住西”,在這里,蘇軾認為西施最后的結局是追隨鴟夷坐船而去。而此處的鴟夷正是號稱“鴟夷子皮”的范蠡。在蘇軾的另一首詩歌《范蠡》中,蘇軾又云:“誰遣姑蘇有麋鹿,更憐夫子得西施”。在其詞《菩薩蠻》中又云:“莫便向姑蘇,仍攜西子。”《減字木蘭花》:“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蘇軾對于西施的這種結局,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贊頌。
其實,西湖和西施在歷史上根本沒有關聯,西施出身越國會稽,具體的說,是在浙江紹興諸暨的苧蘿村,后來到了吳國的都城姑蘇,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就算歷史上,西施真的是追隨范蠡歸隱,泛舟“五湖”,也和西湖沒有關系。吳越時代的五湖,和后來我們常說的五湖四海,中國的五大湖不一樣,就是指吳越地區的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太湖和附近的四個湖,也有人認為就是太湖。不過,就是和西湖沒什么關系。
那么,蘇軾為什么總喜歡把西湖和西施牽連到一起,并且總是在宣揚范蠡功成身退,攜美女西施歸隱的事情呢?
這就和蘇軾的生平經歷,心路歷程有一定關聯了。
蘇軾少年成名,不到二十歲就名滿天下,之后考中科舉,年紀輕輕就走上仕途,但是在四十來歲時,遭遇了人生一次重大挫折,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一些新黨人士別有用心的挑出蘇軾詩文中的詞句,曲解為誹謗皇帝,諷刺新法,蘇軾被下獄,差一點死去,后來被貶黃州,一去就是五年。這五六年,蘇軾沉默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早年的理想主義者漸漸的消退了,蘇軾一方面依然渴望報效朝廷,造福百姓,但是另一方面對權力的爭斗有了深深的厭惡。當宋神宗去世,蘇軾再次被起用,被任命為杭州知州。在杭州的幾年,蘇軾一方面大修水利,造福一方,但另一方也渴望像歷史上的名臣范蠡一樣,急流勇退,在功成名就之后,攜手紅顏知己,泛舟湖海,了此一生確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蘇軾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于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于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范式更適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后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范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后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錯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由于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于詩,秦觀長于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并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后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后歷代翻刻不絕。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后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