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翻譯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學校了很多故事問,你知道翻譯后是什么意思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詩文翻譯,希望能幫到你。
一、古詩文翻譯
1、 商鞅立信
商鞅法令已經制訂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人們都知道了左庶長言出必行,最終發布法令。
2、田登為郡守
田登擔任一個郡的太守,以別人說到他的名字而憤怒,違者必定受到鞭打,于是整個郡的百姓都把“燈”叫做“火”。正碰上元宵節張掛彩燈,官吏在集市上張貼告示,說:“本郡依照慣例放火三天。”所以有人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說這個。
3、書法家歐陽詢
歐陽詢曾經出行,看見一塊古碑,是晉代的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停下馬觀賞石碑,過了很長時間才離開。他騎馬走了幾百步后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欣賞,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鋪開皮衣坐下來觀賞,于是還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離開。
4、伊犁鑿井
伊犁城中沒有井,都是從河中取水。一位佐領說:“戈壁上都堆積黃沙沒有水,所以草和樹木不生長。如今城里有許多老樹,如果它們的根須下面沒有水,樹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樹木靠近樹根處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不過取水需要長繩罷了。才了解古時稱雍州土地厚實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徹不荒謬的。
5、陳萬年教子
陳萬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經有一次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告誡他做人的道理,講到半夜,陳咸打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想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你的父親口口聲聲教你,你卻打瞌睡,(你)不聽我的話,這是為什么?”陳咸趕忙跪下叩頭道歉說:“您說的話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馬屁。”陳萬年于是就不敢再說話。
6、蛇銜草
從前有一位老農在耕地,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一天的時間,傷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余的葉子給人治傷口,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于是用“蛇銜草”當草名了。《抱樸子》說:“蛇銜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樣。”說的就是這回事。
7、王充博覽
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因孝順在鄉里被稱贊。后來到京城,在太學求學,扶風人班彪(漢代著名史學家)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卻不死記硬背。由于家里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書鋪上游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后就能記住并背誦,時間長了就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著作。
8、王羲之書六角扇
王羲之是東晉的一位大書法家。曾經在蕺山看見一個老婦人,拿著六角竹扇在賣。王羲之在她賣的扇子上題字,每把各寫五個字,老婦人起初有點生氣。于是王羲之就對老婦人說:“你只要說是王右軍寫的,憑此就可以賣到一百錢了。”于是老婦人按照他的話做了,(果真)人人都爭著買扇子。過了幾天,老婦人又拿著扇子來找王羲之,王羲之笑著沒有回答。
9、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許多馬和騾子隨行,用來裝書。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開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然有忘記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開書仔細認真地查看。
10、呂僧珍為官
呂僧珍當官,不偏愛親戚。他的侄子把販賣蔥作為職業,在呂僧珍回到故鄉做官時,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里做官。呂僧珍說:“我承受國家重大的任務,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報效的。你本來有正當的職業,怎么可以胡亂請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呢?你只應當趕快回到蔥店里。”呂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是官府的房子,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里,怎么可以搬遷它來擴大我私人的住宅呢?”
二、原文與翻譯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看過古詩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