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的外交政策簡介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兩漢時期,帝國周邊有著很多不同文化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那么兩漢時期對于這些周邊的的鄰居是持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兩漢的外交政策,希望對你有用!
兩漢基本簡介
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因國都的不同而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開國皇帝為劉邦,(今江蘇沛縣人)因國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西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后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后被勒殺。 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后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代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前202年高祖劉邦建漢,定都長安。文景之治后,漢武帝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
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6]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兩漢的外交政策
匈奴
公元前三世紀,匈奴汗國被冒頓單于統治,武力十分強大,多次侵犯西漢邊境。前200年冬,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匈奴軍隊佯裝后退,漢軍則迅速北進到平城白登山,卻在白登被冒頓單于的三十萬精銳騎兵包圍,劉邦與漢軍被包圍七天七夜,最后劉邦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逃出重圍[13]。白登之圍后,西漢元氣大損,從此之后一直被迫與匈奴汗國和親。
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期間,西漢接續秦朝,繼續擴建延長長城,其西到起蒲昌海、東至鴨綠江以南、全長近一萬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景帝在位時,西漢一方面繼續和親,同時也在邊境進行屯田移民,在國內則實行復馬令來增加馬匹,加強士卒訓練并大量制造兵器,這些都是預備反抗的準備。
漢武帝即位后,于元光二年(前133年)開始對匈戰爭。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以三萬鐵騎擊匈奴,收復河南地(新秦中)。元狩二年(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出隴西,深入匈奴兩千余里,奪得祁連山與河西走廊,切斷匈奴與西羌的聯絡,為西漢與西域之間開辟通道。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入右北平郡和定襄郡,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大舉回擊,至狼居胥山而還。從此,匈奴北徙漠北。
但是,漢匈之間連年的戰爭嚴重損耗兩國的國力。武帝后期,漢改變國策,重新執行休養政策,而匈奴亦無力攻漢,僅能進行小規模騷擾,雙方至昭帝末皆無大的戰事。宣帝時期,匈奴虛閭權渠單于駕崩,隨后發生五單于爭立事件,分裂為五部;五單于爭立事件持續多年,剛平息后又是三單于爭立。其中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通過臣服于漢的方式得到漢的支持,打敗各個竟爭對手。但其三單于之一的郅支單于逃到西方,繼續與漢作對,元帝時期為漢校尉陳湯率軍擊斬。郅支單于被殺后,前已臣服于漢的呼韓邪單于深為驚恐,再次款塞,要求與漢和親。前33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漢元帝以王昭君嫁與呼韓邪單于,號寧胡閼氏,是為昭君出塞,漢匈關系因此長期友好,邊境和睦,互市頻繁。其他的部分匈奴部落西遷到中亞康居一帶。
東漢前期,匈奴分為兩部,分別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韓邪之孫比為單于,對漢奉藩稱臣,漢在南匈奴設使匈奴中郎將,并把單于庭設于五原,以便支持和控制南匈奴。北匈奴立蒲奴為單于,在明帝在位時一度侵擾漢朝邊境,被擊退。章和元年,北匈奴為鮮卑所破,單于被殺,其中五十八部降漢。永元八年,車騎竇憲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單于遁逃,竇憲在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47]。此后,一些北匈奴南降東漢,另外一些則向西遷徙。而北匈奴故地逐漸為鮮卑侵占。
東漢后期,附屬于漢的南匈奴由于受鮮卑壓迫,屯居于五原、朔方、云中、西河、美稷一帶,并逐步向內郡移徙。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匈奴中郎將權力越來大,甚至擅行廢立匈奴單于。[48]。漢末黃巾之亂,南匈奴接受朝廷征調,進入內地鎮壓黃巾軍。由于動蕩,這支軍隊單于於夫羅率領下,在漢靈帝駕崩后,乘黃巾之亂,跟白波賊合流進犯太原、河內等地。獻帝時期,至曹操為丞相,分匈奴為五部,至是南匈奴不復存在。
西域
西域在漢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帶,后來擴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亞東部。西漢中早期,西域地區為匈奴所控制[19]。
漢武帝時期,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以聯合夾擊匈奴。張騫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經大宛等國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夾擊匈奴的答復。后來張騫東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前120年)才返回長安,回來時只剩他和隨從堂邑父兩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來到長安。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約烏孫共擊匈奴。雖然張騫未能說服烏孫國王夾擊匈奴,但是張騫卻與其使節先后游歷大宛等國,后來亦由各國使節陪同,返回長安,從此以后,漢朝與匈奴反復在西域地區爭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以細君公主與烏孫和親。細君死后,漢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以解憂公主續嫁。同年,漢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國都轉投漢朝[20]。漢武帝在烏壘設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
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漢又驅逐匈奴駐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還在烏孫國都赤谷一帶屯田。元帝時,又增戊己校尉,在車師前王庭屯田。西漢末年,西域分為五十五國。
王莽時期,貶去其王號,降為侯,西域與漢關系趨緊,匈奴勢力再入。
東漢明帝初年以后,漢朝又恢復西域的關系,并于永平十六年派竇固入伊吾廬屯田駐兵,次年在烏壘設西域都護,派班超負責西域事務。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經條支、安息等國,到大秦西界望海而還。
隨著西域局勢的逐步趨于穩定,商旅往來日益頻繁,絲綢之路在西漢后期形成。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漢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條支和身毒等國,一年多則十余批,少則五六批,攜帶金幣帛等物品,需要至少兩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長安。中國運往西方的物產以絲綢、鐵器和漆器為主;而良馬、駱駝、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黃瓜、胡豆和胡桃等也源源不斷進入中國[50]。
西羌
羌人分布于今天青海省和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一帶。秦時羌人開始強盛,他們北與匈奴的河西地區為鄰,西北與西域相通。西漢初,匈奴冒頓單于勢力強大,西羌臣服于匈奴,中國與西域間的通道,完全被這兩個民族所隔絕,到武帝取河西地區設置四郡后,匈奴與西羌間的交通被隔斷,漢軍把羌人逐出湟水以北地區,以保護河西通道。元鼎五年(前112年),西羌造反,叛軍達十萬人,與匈奴通使互應,攻安故、枹罕。次年,漢派李息平亂,并置護羌校尉,駐臨羌以統領之。宣帝時,羌人發動叛變,神爵元年,漢派趙充國平亂,次年完全平定,漢設“金城屬國”降羌,仍以羌校尉統領之,終西漢之世,不再有羌亂發生。
東漢前期到中期為止,西羌的幾次叛亂皆能平定,到了東漢中后期之后,西羌先后三次與漢朝發生戰爭。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107年)夏,直到元初五年(118年)告一段落,持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第二次在元初六年(119年),戰事主要發生在關中地區。直到建康元年(144年)才告結束。第三次發生在延熹二年(159年),主要戰爭在隴西一帶進行。東漢與西羌的戰爭嚴重損耗漢朝的國力,成為漢朝滅亡的誘因之一。
三越
西漢立國之始,它的南邊有三個華夏族和越族(百越族)所建立的國家,即東甌國、閩越國及南越國,統稱三越。東甌國據今浙江省南部,閩越國據今福建,南越國據今兩廣(即嶺南地區的廣東、廣西、海南和今越南)。這三國雖然受到漢高祖冊封,實際上為獨立,此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景帝為止。到了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大為增強,三個國家的國力卻因為互相爭戰而相對衰弱,最后在漢武帝時期先后被滅,為了防止東甌及閩越再發生叛亂,于是將二國的人民遷徒至長江與淮水地區,另外將南越國之地分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及日南九郡,自此之后,這個地區再無大亂,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南越國地區發生叛亂,漢派馬援平亂,大破叛軍于浪泊,此后直到東漢滅亡,漢朝南疆未再發生動亂。
西南夷
今云南、貴州兩省,加上四川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甘肅省的南隅,這一片廣大的地區,在漢朝初期被許多異族所盤據,漢人統稱為“西南夷”,它們有的進入農業社會,有的則維持游牧生活,并且建立許多國家。武帝時期,令唐蒙由筰關入夜郎,見其君多同,給予豐厚的賞賜,并告知其漢朝的聲威,說服其臣屬于漢朝,夜郎愿意臣屬于漢朝。元光五年(前130年),漢于夜郎及其附近之地置犍為郡;并于夜郎置夜郎縣,以多同之子為令。同年,邛、筰、冉、駹等族,也希望得到漢朝的賞賜,請求成為漢朝的臣屬,于是漢在其地置十余縣,由都尉統之,隸屬于蜀郡。但是過了幾年,西南夷屢次反叛,漢朝發動軍隊平亂,需要花費許多軍費。最后,武帝采納公孫弘的建議,放棄西南夷的經營,全力對付匈奴。已設的縣,大都廢棄。
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反叛,漢朝下令西南夷發兵幫忙征討,西南夷不從。隔年,漢朝派郭昌、衛廣擊敗西南夷,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新設諸郡轄區中的各部族,皆因其舊俗而治理,不征賦稅。地方政府的開支,則由內地各郡分攤供給。西南夷至此歸入漢朝疆域,西南夷內屬后,仍有小規模的叛亂,終西漢之世,未發生大型動亂。王莽時才開始大亂。東漢光武帝,敉平動亂后。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系更加緊密。
朝鮮
漢高祖時,衛滿朝鮮定都于王險,惠帝呂后時雙方平安無事數十年[54]。漢武帝時,衛滿的孫子右渠在位,對漢的態度轉為強勢。
在玄菟郡東北今松花江上游一帶,尚有一個夫余國,高句驪人便是夫余人的別支。元帝時,夫余人朱蒙,率眾南下至朝鮮舊壤,建高句驪國,以高為氏。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也慢慢發生變化,宣帝五鳳元年,朝鮮遺族據辰韓地建國,號“徐羅伐”,后改稱“新羅”,新羅不久便奪取弁韓。到成帝鴻嘉三年(前18年),高句驪王族據馬韓地建國,號“百濟”。西漢末年朝鮮半島的形勢,東北大部為高句驪所據;新羅據東南部地,百濟據西南部地。百濟、新羅因居半島南部。后來東漢之后,高句驪時叛時降,成為漢帝國的東北大患。
日本
漢朝,日本地區的國家,共有一百多個,皆是倭人建立的,漢人統稱為倭國。倭奴則是諸倭國中的大國,它座落倭國的極南界,當在今日本南部的九州島上。因倭奴的勢力較大,且距大陸較近,所以它首先代表諸倭國與中國交通。據說當時倭人飲食以手抓取食物,并有紋身、赤足、蹲踞的習慣;男子則盛行多妻,女子則不淫不妒。同時社會安定,極少盜竊爭訟的事。自漢武帝于朝鮮設四郡后,中國文化開始影響諸倭,諸倭通使于漢者達三十余國,倭奴也于此時開始對漢作歲時的貢獻,納貢的地點大概在樂浪郡。
光武初年,遼東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國家聞聲朝獻。建武中元二年(57年),當時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時代,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曾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發現,至今是日本的國寶,但其真贋當無法確定。此時倭奴又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兩度來朝。到三國時代,雙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烏桓與鮮卑
烏桓與鮮卑均屬東胡族。東胡位置在匈奴東邊,其活動范圍在內蒙古東部與遼寧省一帶。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因此被匈奴雄主冒頓單于擊敗,馀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后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漢初,二族皆臣屬匈奴,武帝時,漢擊破匈奴左部,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為漢朝監視匈奴的行動,并設護烏桓校尉管理,昭帝到西漢結束為止,烏桓雖然發動一些叛亂,不過沒有造成西漢太大威脅。
王莽篡漢后,因討伐匈奴,征烏桓兵屯代郡,并以其妻子為質。烏桓因不服水土,相率逃亡,王莽因為這樣而殺害人質,烏桓決定投降匈奴。光武初年,烏桓與匈奴一同入侵漢朝,烏桓早已遷入中國塞內,造成中國北部居民,其生命與財產受到很大的侵害。建武二十年(44年),東漢派馬援征討烏桓,烏桓聞訊先行撤退。其后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的態度轉趨懷柔,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于遼東屬國,再度為東漢監視匈奴,并復設護烏桓校尉管理,自此之后,烏桓為東漢保衛疆界。
鮮卑居地與烏桓相接,言語風俗也與烏桓相同,但它在西漢時代,與中國沒有交通。東漢光武初年,匈奴又再度強大起來,命令鮮卑、烏桓一同劫掠中國北部。建武二十一年(45年),鮮卑與匈奴入侵遼東,為遼東太守祭肜打敗,鮮卑對東漢才感到畏懼。次年,匈奴南單于降漢,北單于孤立,鮮卑開始通使于東漢,東漢命令鮮卑攻擊北匈奴,鮮卑因此受到東漢許多賞賜。其后經明、章二代,鮮卑均恭順無事。不過到和帝初年,竇憲大破北匈奴后,鮮卑趁機占據其地,此后漸漸強大,而成為東漢的邊患。
兩漢的外交評價
兩漢時期的外交總體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便是不慫就干,因此也留下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話,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雖然兩漢的外交勝利與軍事力量離不開關系,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外交政策的正確性。先撫后打,如匈奴,前期和親安撫。后期北逐大漠,將匈奴打得西遷,給西方友人帶來了著名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對于其他周邊弱小政權,多是以天威震懾,然后加以安撫。總體而言。兩漢的外交是輝煌的。兩漢也是中國人第一次讓世界所看到的華夏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