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影響及評價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并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文景之治的影響及評價,希望對你有用!
文景之治圖片
文景之治的文化
漢景帝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漢景帝末年任命文翁為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
對于思想,漢景帝也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的發展。當時的西漢初期,朝廷流行的黃老學派,即以黃帝和老子命名的學派,主張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景帝在提倡黃老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說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這為后來董仲舒學說的發展以及被漢武帝的重視采用提供了前提條件。
文景之治的民族政策
漢文帝即位后,不僅內政復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采取了正確的策略,終于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于戰和不定的狀態。
呂后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后, 為趙越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并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于是趙佗去黃 屋左纛,歸附漢王朝。公元前180年,呂后駕崩,文帝即位,改變扼殺政策,采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并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后,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后匈奴雖背 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并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于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
景帝繼續采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同時在匈奴的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
漢廷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系,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于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文景之治的背景
由于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蕩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情況是: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百姓死者過半。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面對著這種形勢,恢復和發展封建經濟成為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
漢高祖死后,漢廷經過一段的動蕩,諸呂之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恒為帝,史稱為漢文帝,朝政逐步穩定下來。其后漢景帝劉啟即位,漢高祖及其后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著力于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的影響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范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余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后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于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志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文景之治的評價
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徭役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統治。文景兩代,繼續大力推行這一政策,因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漢景帝引導人民走向善良,通過使西漢王朝的統治在人們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看,漢景帝的確是一代明君。文帝時期比較清明的,社會是安定的。
經過勞動人民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由此可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稱這段統治時期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在漢朝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采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