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死后為什么葬在太監的墓穴
劉辯是東漢王朝第十二或第十三位、亦即倒數第二位皇帝,是漢靈帝劉宏與皇后何氏的獨生兒子,即是嫡長子。那么劉辯死后為什么葬在太監的墓穴?
原因分析
中國古代人死之后習用土葬,而帝王死后將葬在事前挖掘好的地下寢宮里,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筑規模對后世陵墓影響很大。然而凡事皆有例外,中國古代的歷代帝王中,有一人死后不但沒有葬入地下寢宮,反而被葬入了宦官太監的墓穴,這究竟是為何呢?
這個被葬入太監墓穴中的皇帝就是漢少帝劉辯,劉辯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劉辯在漢靈帝駕崩后,由大何進率群臣擁立為帝。由于年幼,實權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何進手中。
少帝在位時期,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并,被迫出宮,回宮后又受制于以“勤王”為名進京的西北軍閥董卓,終于被廢為弘農王,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
劉辯被廢黜之后,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繼位為帝,是為漢獻帝。據說漢靈帝末年,民間盛傳童謠:“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宮變發生時,劉辯已經登基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不久就成為皇帝(獻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萬騎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車騎馬保護少帝和陳留王上了北邙山,至此童謠靈驗,形容當時的政局混亂。
被廢黜一年之后,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十五歲,其弟漢獻帝劉協追謚他為懷王(即弘農懷王)。初平元年二月,漢獻帝劉協下詔將哥哥弘農王葬于已故中常侍趙忠的墓穴中,謚曰懷王。
趙忠,是東漢靈帝時期“十常侍”之一,靈帝時信任宦官,以張讓與趙忠最受重用,公然觍顏稱:“張常侍乃我公,趙常侍我母”。后來,趙忠在宮變中被袁紹誅殺棄尸,其成壙也就成為 一座空墓,漢獻帝劉協把劉辯葬入趙忠墓穴,是對這位皇兄的侮辱和報復。
人物評價
劉辯的父親漢靈帝劉宏在群臣請立太子時對劉辯的評語:“劉辯行為輕佻,不具備帝王應有的威儀,不可以做人主(皇帝)。”
蹇碩在劉辯繼位后仍然認為“皇帝輕佻無品行”,依然準備改立渤海王劉協。
董卓對劉辯評價很差,他也以此為借口想廢黜劉辯的帝位,并最終這么做了。董卓對袁紹說他想要廢掉劉辯帝位的理由時對劉辯的評價:“皇帝年幼愚昧,不配做萬乘之主(皇帝)。”袁紹則馬上回擊他:“當今圣上還很年輕,天下人沒有聽說他有什么不好的行為。”董卓召集群臣商討廢立大事時對劉辯的評價:“如今皇帝愚昧軟弱,不可以做天下之主,他的牌位不配放在宗廟內讓后人供奉。”群臣不敢多說,唯獨尚書盧植不同意,他評價道:“當今圣上還很年輕,行為并沒有失當之處,和以前的事沒有可比性。”董卓在廢少帝當天對群臣說到他對劉辯的評價:“天子年幼、軟弱而不配做一國之君。
皇帝應該像昌邑王那樣被廢黜”隨后董卓逼迫何太后頒布廢少帝立獻帝的詔書,詔書對劉辯評價道:“皇帝繼承皇統,海內之人滿懷希望,但皇帝天生行為輕佻,不具備帝王應有的威儀,在為先帝守喪期間懶惰怠慢,和平日不守喪時沒什么兩樣;甚至做出淫亂的行為,丑聞被天下人所知,有辱神器和宗廟。”中國當代文學家魯迅評價劉辯臨終前的訣別為“漢宮之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