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三韓介紹
引言:三韓在 西漢時便與 中國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與 秦朝相似而被稱為“ 秦韓”。《 三國志·魏書·烏丸 鮮卑東夷傳》曾提到:“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系“ 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
韓國的三韓介紹
馬韓(前100-300年)是位于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的部落聯盟,后被其中一個城邦百濟所滅。其國王曾以“辰王”自稱并宣布對整個三韓擁有主權。其居民是中國周朝箕子朝鮮南遷的遺民與辰國居民融合而成。考古發現表明,馬韓是三韓中最為發達的一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整個漢江流域和今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
辰韓(진한)是古代(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朝鮮半島南部民族部落之一,與馬韓及弁韓合稱三韓,位于馬韓之東。辰韓與弁韓交流較多,文化相似,居民均相互雜居。
三韓
弁韓,亦稱“弁辰”,朝鮮半島南部古國名。與“馬韓”、“辰韓”合稱“三韓”。
古代朝鮮半島南部有三個小部落,它們是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為中國的衛氏朝鮮(后被漢朝征服,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史稱漢四郡)。三韓后來被新羅所統一,其存在時期后來被稱作“朝鮮前三國時代”。韓國之韓即來自三韓的韓。現在的韓國人和朝鮮人都稱自己為“三韓子孫”,這一點和華人自稱“炎黃子孫”的緣由相似。
三韓是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 朝鮮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盟,包括 馬韓, 辰韓和 弁韓。 其中 馬韓是三韓中最強大的,被三韓擁立為“辰王”,定都目支國,統領三韓之地。4世紀 馬韓已被 百濟兼并。 辰韓被 新羅兼并, 弁韓則演化成 伽倻后又被 新羅兼并。
三韓在 西漢時便與 中國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與 秦朝相似而被稱為“ 秦韓”。《 三國志·魏書·烏丸 鮮卑東夷傳》曾提到:“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系“ 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
公元元年前后,朝鮮半島進入 三國時代,在這之后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金氏 新羅、 王氏高麗、 李氏朝鮮先后統一朝鮮半島,從未以韓國為號。但“ 韓”仍然作為其政權的別稱,如高麗太祖 王建曾聲稱“ 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在1882年簽訂的《 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中,便稱朝鮮人民為“韓民”,1894年 清朝在向日本開戰的 詔書中也說“拯韓民于涂炭”,而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則有“ 征韓論”。1897年10月12日,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 李熙即皇帝位,并于次日在 敕令中稱:“我邦本為馬韓辰韓弁韓三韓之地……及高麗時吞并馬韓辰韓弁韓,是謂統合三韓……定有天下之號曰大韓。”遂改國號為“ 大韓帝國”。于是韓國這一名稱被啟用。
地理位置
三韓所在的具體位置存在爭議。不同時期,三韓的邊界也不斷的變化。《三國史記》造謠說馬韓位于朝鮮半島北部,后被高句麗占領。辰韓位于新羅的位置。弁韓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后被百濟占領。
馬韓是三韓中最大的一個,由54個城邦構成,大致位于全羅道,忠清道和京畿道,后來百濟統一馬韓。
辰韓主要位于洛東江以東,由12個城邦組成。其中的一個城邦后來吸收了其它城邦發展成新羅。
弁韓由12個城邦組成,發展成伽倻后被新羅吸收。弁韓位于洛東江以南和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