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怎么讀
嵇康(約224年—263年),字叔夜,譙國铚縣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嵇康怎么讀_,歡迎大家閱讀。
嵇康怎么讀
嵇康嵇字發第一聲,嵇康祖籍是會稽人,也就是今天的紹興,他的祖先因為要躲避仇家,才改姓為嵇,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也是三國末期著名的詩人和音樂家。
嵇康對于玄學很有研究,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嵇康是一位藝術大師,他寫的很多論述都成為流傳千年的佳作,不僅如此,嵇康彈得一手好琴,因為他特別擅長演奏《廣陵散》被人們熟知。
還有一位和嵇康齊名的大師,阮籍比嵇康大十三歲二人在當時很有名,音樂史上常常有“嵇琴阮嘯”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是對二人非常高的評價。
但是在思想上,嵇康比阮籍高出很多,嵇康對于那種傳世深遠、傳統禮教的束縛他更是不以為然,他對官場的烏煙瘴氣深惡痛絕,他看清了為官之人的爾虞我詐,每天都生活在面具下,他認為那些人是達不到靈魂的升華的,因為他們的肉體和思想已經腐朽到無可救藥了。
對于那些盲目崇拜官場仕途的人來說,嵇康更是不屑一顧,所以他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名默默無聞的打鐵匠,也不愿和現在這些當官的一起做些什么骯臟的勾當,更不想做對不起自己精神修養的事。
他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逃擺脫約束,追求天性的釋放,他讓自己回歸自然,讓人生回到最原始的狀態,選擇作為鐵匠就是想要在爐火的烘烤和榔頭的捶打中歷練自己。
嵇康與呂安善
嵇康和呂安是很要好的朋友,兩人的關系一直不錯,呂安仰慕嵇康的高致,而嵇康也非常樂意幫助朋友,二人的關系非常契合。
關于嵇康和呂安,還有一個小故事這里不得不提,嵇康和呂安關系很好,就算相隔千里,但是只要想念對方,就會不顧路程遙遠,也會動身前往相見,這正要說明當時人們的豪放和不拘小節。
有一次呂安想要見嵇康,到人家家門前發現不在家,雖然心里有點不開心,但還是沒有怨言,嵇康的哥哥嵇喜看到呂安來了很開心,出門來迎接,但是呂安沒有進屋,而是在門上留了一個“鳳”字就走了。
嵇喜沒有反應過來,以為呂安故意這樣做,其實不難發現這鳳字拆開來看就是平凡的鳥,他是覺得哥哥不如弟弟好啊,后來也有人拿這個比喻造訪不遇的情況。
嵇康交朋友的時候看中的是心,在乎的是性情是不是合得來,可以從呂安和阮籍與嵇康的交往中得到結論:嵇康的哥哥因為依附司馬氏貴族,被當時的文人看不起。
在嵇喜代替弟弟為阮籍的母親吊唁的時候不被待見,在呂安想要見嵇康見到嵇喜的時候被說成平凡的人,嵇康在臨死前,將自己的事情托付給自己的好友山濤,卻沒有和自己的哥哥說也是這個原因。
嵇康和嵇喜雖然是兄弟,但是二人志趣不一樣,所以嵇康真正的朋友是呂安。阮籍這樣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嵇康和呂安的交往應該是建立在雙方都互相賞識的基礎上,不然是成為不了朋友的。
看了“嵇康怎么讀_”還想看:
1.美哉嵇康之死閱讀題答案
2.必讀的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