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前毖后的故事
“懲前毖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后謹慎些,不致再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懲前毖后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懲前毖后的故事: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兒子周成王繼位。由于成王年紀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輔佐,實際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國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兩個叔父管叔鮮和蔡叔度,因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權,便心懷嫉妒。他們在外面散布謠言,說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將來要謀害周成王。周公旦聽說后,為了避嫌便離開京城,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后來,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來。盡管成王沒有治另外兩個叔父的罪,但是這二人卻慌了手腳,急忙慫恿(sǒnɡyǒnɡ)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還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帶兵把他們消滅了。
過了幾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權還給了他。成王親政的那天,帶了很多大臣到廟里祭拜祖先,并告訴大家:“我后悔以前聽了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而誤會了周公旦叔父,今后應當慎重,以防再發生禍患。”
后來,人們把周成王的話概括為“懲前毖后”,用來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訓,今后就要小心謹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懲前毖后 ( chéng qián bì hòu )
解 釋 懲:警戒;毖:謹慎,小心。把以前的錯誤作為教訓,使今后小心謹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出 處 《詩經·周訟(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吸取教訓以后小心
示 例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以便使后來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這就是'~'的意思。
反義詞 重蹈覆轍
相關人物介紹:
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誦,周武王姬發之子,母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周成王繼位時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平定三監之亂。 周成王親政后,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駕崩,享年35歲。
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余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成王作周建立統一封建政權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征伐,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此外,他繼承了武王遺志,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杰出貢獻。
在西周的史墻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御四方,能夠剛柔并舉的"憲圣"的君主。
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于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不久,姬誦病死,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
成王與其子康王統治時期,合稱成康之治,是周代的興盛時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評價成王與其兒子周康王的政績,史稱當時天下安寧,四十余年不用刑罰。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兒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成為西周盛世,史稱"成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