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的故事
南轅北轍,指要到南方去,卻駕著車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南轅北轍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南轅北轍的故事: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么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成語:南轅北轍
拼音: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義:轅:車子前面駕牲畜的橫木,引申指車;想到達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
近義詞:背道而馳(含貶義)
《戰國策》:“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寓意: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越多,離原先的目標就越遠。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此文讓我們明白違反客觀規律,結果是無法達到目的的。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轅北轍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正確的努力方向,使實際行動的主觀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 緣”在這里是沿著、順著的意思,“木”指的是樹木;“緣木求魚”就是沿著樹木爬上樹去找魚。樹上怎么會有魚呢?當然沒有啦!所以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方向、方法錯誤,或違反客觀規律,結果當然無法達到目的。
相關人物介紹:
季梁,隨國都(今隨州市西北)人,生卒年不詳。文獻中最后一次記載他的活動是在《左傳 · 桓公八年》,時值公元前704年。根據此時他已久居高位,且此后文獻無載來看,當時他已屆暮年,而且不久便壽終正寢。假定他此時尚屬青年或壯年,以他的地位和名聲,想必不會從文獻記載中遽然消失。由此看來,季梁應該出生于春秋初年。
季梁,季為其氏,梁為其名。季氏,《元和姓纂》以為系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后,《古今姓氏書辨證》以為系魯桓公子季友之后,《通志·氏族略》則二說并存。若聯系有關文獻分析,這兩種說法都不可靠。按理說,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后應為季連氏而非季氏,《萬姓統譜》即謂季連氏源于"鬼方氏陸終第六子季連,因氏焉"。其實,《元和姓纂》在言及季連氏時也以為其系"陸終子季連后",說明該書作者對季氏的來源游離不定。說季氏系魯桓公子季友之后,也難自圓。因為據《左傳·桓公八年》記載,早在魯桓公初年,已有年屆暮年的季梁其人,足證季氏起源早于魯桓公之子季友,再說,文獻已明協季友之后為季孫氏,為三桓之一。也有學者以為季氏源于周之季歷,也欠妥。《史記·周本紀》記:"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虞仲即仲雍,《史記 ·吳太伯世家》說:"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司馬貞《索隱》說:"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說明季為周太王三子中排行最末者,并非姓氏。那么,季氏源于何人呢?據《世本》記載分析,季氏可能源于周之八士之一的季隨,出土文物也表明季氏確系周族后裔,而季梁也很可能是季隨的后代。如允許作進一步推論,季隨或許為始封于隨者,故以隨名國亦未可知。
出身于貴族家庭的季梁,少年時代即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那淵博的學識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學習的勤奮。約公元前8世紀中葉,他開始登上隨國的政治舞臺,輔佐隨君治理國政。盡管文獻并未記載人擔任何職,但從隨君對他非同尋常倚重和楚國對他的畏懼來看,很可能高居相位,與楚國的令尹相當。他在輔助隨君治理隨國期間,,勵精圖治,內修國政,外結睦鄰,政績顯赫,被后人譽為"神農之后,隨之大賢"。死后葬于今隨州市東郊義地崗,建有墓祠,為后世所敬重。今隨州市郊有季梁洞。1979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義地崗氏祠清理了掘出春秋時期的墓葬,其中出土的兩件戈皆有銘文:其一為"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其二為"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二戈銘文皆有"季怡"二字,當屬之名。據有關專家鑒定,此二戈時代為春秋中期。而季梁生活在春秋早期,早于此戈時代,說明季怡極有可能系季梁后裔,也正因為如此,他死后才能葬于季氏墓地。而從季怡曾任隨大工尹一職分析,季氏家族在隨國政壇曾長期居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