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的故事
將心比心意為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指遇事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將心比心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將心比心的故事: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莊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自不必拘泥婦人之節。”并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數年之后,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沖向敵陣,使戰爭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莊王愛妾的那人。莊王當年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充分表現了他的寬厚仁愛之心和令人嘆服的人情味;他并沒有期求回報而卻得到回報,這正是他事業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場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而且,“只緣恐懼傳須親”,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灑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別人。
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么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
古人古事,膾炙人口。以古為鏡,可以凈心靈,辨是非,明前途。
總之,與人交往過程中,肚量直接能影響到彼此間的關系是否能協調發展。眾多同事同仁共處一方天地,矛盾、恩怨在所難免,這尤不及,有的是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有的是因為一時誤解造成。如果我們都能夠像古人那樣有較大的肚量和長遠的眼光,以退讓、寬容的態度去對待恩怨,就不僅有可能贏得時間、緩和矛盾,更有可能在不經意間為多年后的善報埋下善因,還你一個更為海闊天寬的新局面。
【釋義】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指遇事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相關人物介紹:
1、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莊。后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3、
陸贄(754年-805年),字敬輿。吳郡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溧陽縣令陸侃第九子,人稱"陸九"。大歷八年(773年)進士,中博學宏辭科。唐德宗即位,由監察御史召為翰林學士。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亂,陸贄隨德宗奔奉天,起草詔書,情詞懇切,雖武夫悍卒,讀之無不揮涕感動。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貞元八年(792年),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相時,指陳弊政,廢除苛稅。貞元十年(794年),因戶部侍郎裴延齡構陷,被罷相。永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贈兵部尚書,謚號宣。
陸贄工詩文,尤長于制誥政論。所作奏議,多用排偶,條理精密,文筆流暢。權德輿稱其"榷古揚今,雄文藻思"。《全唐詩》存詩3首。有《陸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另有《陸氏集驗方》5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