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的歷史故事
時間:
耀聰2
歷史成語故事
引言:因為趙嘏續寫的詩句比常建寫得好,所以人們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拋磚引玉”。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常建,唐代詩人,出生地不詳,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詩現存不多,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著有《題破山寺后禪院》、《宿王昌齡隱居》《吊王墓》等。其中《題破山寺后禪院》較為著名。
拋磚引玉的歷史故事
唐朝有兩個詩人,一個叫常建,一個叫趙嘏(gǔ)。趙嘏的詩寫得好,常建從心里羨慕,總想得到趙嘏的詩句。
有一次趙嘏到了蘇州,常建得知趙嘏要去靈巖寺游覽,就先到那里,故意在一塊顯眼的墻壁上揮筆題詩,并且只寫了開頭兩句。不久,趙嘏來到了靈巖寺。他看到墻上那首不完整的詩,覺得非常惋惜,便借來筆硯,補上了結尾兩句。
因為趙嘏續寫的詩句比常建寫得好,所以人們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拋磚引玉”。這成語常常用來表示謙虛,比喻自己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以便引出別人更好的見解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