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非常有才學,是有名的政治家,又稱周公,那么“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出自哪里,周公吐哺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典故資料。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出處
大部分人對“周公吐哺”熟知是從曹操的《短歌行》中了解的,其最后一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最后兩句成為這首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強烈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心理,體現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希望天下賢士都可歸順于他的門下。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于
《韓詩外傳》卷三,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句話的意思是,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我的地位已經不低了;卻還要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吃一次飯三次把飯吐出來,為的是起來接見賢士,生怕失去天下的賢士。周公對待賢士的態度如此之高,后被很多將相之才所效仿,成為對待賢士的最高準則。
周公擁有極高的政治理想,在周武王去世后,害怕心懷叵測的人對年幼的成王不利,一心輔佐未成年的周成王,在成王成年后自動回到自己大臣的位置上。
一生對周王朝忠心耿耿,即使后來召小人誣陷,也一心一意愛戴成王,為周王朝的穩定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周公的角色能力
周公姬旦(公元前?~公元前1105)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于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于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已經長大成人,于是周公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留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是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的《短歌行》詠嘆著求賢若渴之心,告訴我們只有禮待賢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劉邦打敗項羽后,大宴群臣,他說:“(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從古至今,人才都是決定民族興亡、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尤其是當今世界,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誰能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知識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誰就能夠贏得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