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走馬薦諸葛
編者按:徐庶行數里又拍馬返回對劉備說:"忘了一件大事,襄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一位天下奇人叫諸葛亮。
徐庶走馬薦諸葛:徐庶反奔劉備后,很得劉備重用。曾幫助劉備幾次打敗曹兵,被封為軍師。曹操得知此事很驚訝。曹操的謀士程昱獻計說:丞相如果想用此人,召來不難,徐庶是個孝子,丞相派人把他母親接到許昌,再仿他母親的筆體寫信讓他來許昌,他必來。"徐庶接信,果然大哭一場,拿信找劉備辭行。劉備見信也哭,強留徐庶敘情一夜。
第二天,劉備在城外排宴替徐庶餞行。劉備拉著徐庶的手說:"先生這一走,你我天各一方,不知何時才能再見?"說完又痛哭流涕。
徐庶行數里又拍馬返回對劉備說:"忘了一件大事,襄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一位天下奇人叫諸葛亮,想不想見他?"劉備說:"我當然愿意見他,不知他能比上先生嗎?"徐庶說:"他抬頭能知天文,低頭能察地理,見面能識人心,是天下第一才人,如他能出來幫助胸,就可以穩坐天下了。"劉備見徐庶這樣了解諸葛亮,想請徐庶辛苦一趟把諸葛亮請來。
徐庶搖頭說:"這樣的人才,只能親自去請,他愿不愿出來,還得看的誠意。" 徐庶說完,策馬離去。之后引出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相關人物:
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魏略》中為徐庶立傳也是以徐福的名義立傳【《三國志·裴潛傳》:魏略列傳以 徐福、嚴干、李義、張既、游楚、梁習、趙儼、裴潛、韓宣、黃朗十人共卷,其既、習、儼、潛四人自有傳(指的是在三國志中有傳),徐福事在諸葛亮傳。】)。幼年愛擊劍,行俠仗義,常以仁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鳴不平,將人殺死后逃跑,后被官兵捕獲,但他閉口不說姓名,后多方營救脫險,改名單褔(三國演義)外逃。從此棄刀劍,遍尋名師,經過刻苦學習,學業大進,終于成為一代名士。
當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徐庶與崔州平經常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以后司馬徽也因避亂寓居荊州,二人在龐德公家見面,暢談天下時勢,徐庶受司馬徽勸,投奔劉備,備以上賓禮待徐庶,并命為軍師,共謀天下大業。劉備稱贊徐庶有王佐之才。徐庶稱臥龍先生諸葛孔明才是天下奇才。“后引見,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他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后迫于曹操將其老母脅于曹營,而不得不離開劉備。但從不為曹操設謀。故后世有“徐庶進曹營 —— 一言不發”的諺俗。魏文帝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國,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后數年,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