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的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
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擔心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事情的實質。”眾大臣深受啟發。
——《左傳·僖公十四年》
【求解驛站】皮沒有了,毛長到哪里去呢?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就無法存在。存,存留;焉,哪里;何處;附,附著。
【活學活用】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們不是也跟著家破人亡?~。(姚雪垠《李自成》)
【妙語點撥】當東陽地方向魏文侯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時,百官爭相恭喜魏文侯。但魏文侯不以為喜,反而憂心忡忡。經過一番縝密地分析后,料想必是下級官員重重盤剝百姓的結果。于是,召集官吏于一堂,用一個反穿皮衣的農夫背柴的故事啟發眾臣:民是國家賴以存在之依據,必須保護好百姓的利益,不能好大喜功,為了得到國君贊揚,而置百姓利益于不顧。有民,才有官,才有國君。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近義】相輔相成、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相關人物介紹: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于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