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懸河的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口若懸河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口若懸河的故事:
司馬炎篡位之后滅蜀吞吳,一統天下,在洛陽定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西晉初年,當時的文壇上活躍著許多有作為的作家和學者,其中被稱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這個時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莊,行為也極其相似。他不追求名利,不受當世禮節的約束,十分崇尚自然。
平時他總與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飲酒作詩,游山玩水,而很少與高官顯貴來往。到西晉時期,為《莊子》一書作注的人很多,據說已不少于十幾家。但向秀讀了這些著作以后,都不大滿意,認為這些都遠遠沒有闡發出莊子思想的精髓。
向秀覺得,這些著作只是在語言、章句上作了一些皮毛論述。于是向秀有心從思想、韻味上弘揚莊子的學說。
一次,向秀將自己的這一想法向當時的另一位大學者稽康說了,征求稽康對他這一想法的意見,稽康明確地表示,他并不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對向秀說:“這部書不需要注解,你的做法會影響讀者領略書中的奧妙。”
向秀沒有采納稽康的意見,依然埋頭注釋《莊子》。
向秀的注釋將莊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將以往人們沒有發現的妙思奇趣發揮得淋漓酣暢。以致在當時引起一股閱讀《莊子》的熱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這項工作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歿之后,他的兒子尚幼,不能繼承父志,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竊取了。
郭象年輕時很好學,他也聰明,所以早早就因學問好而小有名氣。他最讓人看不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發現向秀對《莊子》一書的注釋,還有“秋水”和“至樂”兩篇沒有完成,而“馬蹄”一篇沒有寫好。于是,郭象將全部書稿拿來,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義抄出,這使郭象的聲名越發響亮。
靠這種手段,郭象名氣更響,下一步就應去爭取一個合適的官職了。
當時還不曾實行科舉制度,誰要想做官,除非有高貴的出身,再有就是貴親舉薦。這兩條路不走好,這一輩子就做官無望了。
郭象有了名氣,便有州縣官員來征郭象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只是些州縣一級的官員,便嫌職務低,不肯應征,并作出清高的姿態,每天只是讀讀書,評論以往碑文的得失。
這種做法還真有作用,迷惑了不少人,甚至連太尉王衍那樣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與王衍閑聊,他們無所不談,什么天文地理,諸子百家,行兵布陣,治亂興亡,郭象說得頭頭是道。
王衍本來口才也很好,又是當時一流的學者,聽了郭象的談話也禁不住贊嘆說:“聽郭象說話,就像瀑布奔瀉,永不枯竭(聽象言,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釋義】懸河:瀑布。說話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郭象傳》。
相關人物介紹:
1、王衍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瑯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西晉時期著名清談家,西晉末年重臣,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平北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又喜好老莊學說,當他解讀玄理的時候,手里總是拿著一把與手同色的玉拂塵,神態從容瀟灑,談論精辟透徹,傾動當時。當他講錯時,卻又隨即更改,時人號為"口中雌黃"。
王衍步入仕途后歷任黃門侍郎、太子中庶子、中領軍、尚書令等職,惠帝的長子司馬遹還娶了王衍的女兒王氏為太子妃,賈后、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將王衍罷官,司馬倫被殺后復出,歷任河南尹、尚書仆射等職,公元307年(光熙元年),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權重,卻不思為國,為了保全自己,還精心策劃,讓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遭時人鄙夷。
永嘉二年(308年),王彌進攻洛陽時,王衍率軍抵抗。次年轉任太尉兼尚書令,封武陵侯,王衍卻辭讓封爵不受,后以太尉兼任太傅軍司。司馬越死后,他與眾人奉其靈柩返回東海,路途中為石勒所擊破,被俘。王衍在與石勒交談時,仍推脫責任,并勸其稱帝,石勒大怒,將其與西晉舊臣一同活埋,時年五十六歲。
王衍善行書,《宣和書譜》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2、郭象
郭象,字子玄,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晉時期玄學家。小人儒,好老莊,善清談,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帝王師)。注莊子三十三篇,刪其余十九篇。"倍子之師而學之徒"。從有關文獻來看《莊子注》是竹林七賢向秀的著作。《莊子注》除了向秀。《莊子注》之外,郭象還作了篡、刪、增、改、編等人為工作,以合己意。實則向秀所著,蓋象篡名也
西晉末年的《 莊子注 》 中第一次精煉提出這種思想的" 雙遣" 、 " 三翻"的典型表述,從而形 成 以" 雙 遣 " 、 " 三 翻 " 為特征的重玄理論 ,后為佛學理論所吸收, 同時也為道教義理所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