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做二不休的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一不做二不休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不做二不休的故事:
唐末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將王思禮奉命率軍平叛。在一場大戰混亂之中,他的馬被敵將射死,王思禮摔倒在地。萬分危急之際,騎兵張光晟騎馬趕來,他跳下馬把王思禮扶上自己的坐騎,使他逃脫大險。
叛亂平定后,王思禮升了高官,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
京師長安發生軍隊嘩變事件。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陜西省乾縣),叛軍推立太尉朱馱為帝。張光晟依附了朱馱,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馱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他的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皇帝的軍隊紛紛趕來。在這種情況下,朱馱、張光晟只能退回長安。
次年,朱馱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張光晟見朱馱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系,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
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馱趕快離開長安,并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馱逃遠后,張光晟又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但是,后來德宗皇帝卻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只好執行。
臨死前,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后人把他的話簡化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
【釋義】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來,不做則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
相關人物介紹:
1、王思禮
王思禮(?-761年),高句麗人,唐朝將領。王思禮少習軍事,初任押衙,先后隸屬河東節度使王忠嗣、隴右節度使哥舒翰麾下。歷任右金吾衛、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金城太守、元帥府馬軍都將等。
天寶十五年(756年),當時正值安史之亂,潼關失守,王思禮西逃安化郡,唐肅宗責問其不能堅守防地,打算處以軍法。但在宰相房管的勸諫下,得到赦免。后任關內行營節度、河西隴右伊西行營兵馬使。
至德二年(757年),王思禮駐軍武功,當時叛軍進攻武功,王思禮便退保扶風。后接連擊敗叛軍,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由于王思禮屢立戰功,朝廷便升任他為戶部尚書,封霍國公。不久,兼任潞、沁等州節度使。
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禮與郭子儀等節度使圍攻叛軍首領安慶緒,各路大軍潰敗,惟獨王思禮和李光弼兩支軍隊得以保全。后歷任河東節度副大使、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等。
上元元年(760年),王思禮升任司空。從唐朝建立以來,身居三公而不居相位,只有王思禮一人。上元二年(761年),王思禮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武烈。
2、張光晟
張光晟(?-784),陜西盩厔(今陜西周至)人,唐代中期北方軍人,施恩不圖報的義士,邊境護國的良將,屠殺使團的劊子手,命運捉弄的叛臣。
3、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宰相、軍事家。
李晟原為邊鎮裨將,以戰功累遷至右金吾大、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后來,李晟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
興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兼任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貞元三年(787年),李晟被罷去兵權,改封太尉。
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