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蒼狗的故事
“白衣蒼狗”比喻人世間變化無常。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白衣蒼狗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白衣蒼狗的故事:
杜甫樂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無著,只有用詩來幫助別人。
李龜年是開元年間的藝人,深得唐玄宗喜愛,王公貴人也經常請他去彈唱,他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在一次宴會上杜甫又聽到了李龜年的歌聲,寫詩夸獎他藝術高超,說:“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這落英繽紛的時節,又能巧遇你這位老朋友:看看這美好的風景,想想真摯的友誼,也許可以忘記你心中的悲傷。”(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詩人,生活貧困,以買草鞋為生,但他安貧樂道,閑暇之余讀書賦詩。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貧苦,離他而去。別人對他閑言閑語。杜甫寫了首詩安慰王季友,說:“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會就變成了黑狗。古往今來的事情都是這樣變化無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會遇不到呢?”
“白衣蒼狗”比喻人世間變化無常。
(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和《可嘆》)
附:
《可嘆》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
丈夫正色動引經,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
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
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
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
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郁郁猶沖斗。
時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側否。
太守頃者領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培塿。
用為羲和天為成,用平水土地為厚。
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曠前后。
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
吾輩碌碌飽飯行,風后力牧長回首。
相關人物介紹: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陳志歲《謁杜甫陵園》)杜少陵最為古今民人敬崇愛重的包含他那剛忠的人格和以詩詮世的自覺歷史使命感。杜甫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偉大詩人,銜接了詩歌從盛唐到中唐的轉變。人間的艱辛代替了之前的理想色彩,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中唐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因而他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
杜甫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