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為寶的故事
“不貪為寶”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不貪為寶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不貪為寶的故事:
魯襄公十五年,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寶玉,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說:“我把它給玉工鑒定,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你把寶給了我,當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不如各守其寶。”
宋人見子罕堅辭不收,只得實言相告道:“小民若是留下寶玉,會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
于是,子罕命一位玉工對這塊寶玉進行了雕琢,送到市場上賣掉,把把賣玉的錢交給宋人,然后派人護送他回家。
成語“不貪為寶”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出處:《左傳?襄公》)
相關人物介紹: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論語·子罕》中"子罕"與人物子罕并不是同一回事。在這里,"子"指孔子;"罕"是表示頻率的副詞,即"少也"。
《論語·子罕》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馀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