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 漁人得利的故事
有頭腦的人不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鷸蚌相爭 漁人得利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 漁人得利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游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只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只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干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松開你的嘴,明天也不松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里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只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于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里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么區別呢?”
于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王曰:"善。"乃止。
【寓意】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斗,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相關人物介紹:
1、趙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吳娃。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并非長子。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趙章。因公子章的母親和右效司寇田不禮發生了茍且之事,被趙武靈王囚禁于冷宮中,將太子章給廢了,于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于趙何,自稱主父。但趙武靈王怕兄弟倆因權力而殘殺,在前295年封趙章為安陽君。
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2、蘇代,戰國時縱橫家。東周洛陽人。蘇秦族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愍王。還燕,遇子之之亂,復至齊、至宋,燕昭王召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厲、辟、鵠,并游說。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厲,《戰國策》、《史記·蘇秦傳》皆同,唯譙周《古史考》、魚豢《典略》為異。《索隱》云:"蓋按蘇氏譜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