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羹冷炙的故事
“殘羹冷炙”指吃剩的飯菜,多借指別人的施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殘羹冷炙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殘羹冷炙的故事: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只是寵愛楊貴妃。天寶六年,玄宗下詔,應試天下來選拔人才。
三十六歲的詩人杜甫正好在長安,聽了消息很高興。不料,考完后,主考官李林甫宣布無一人入選。李林甫回玄宗說:“天下的英才早被我們網羅光了,沒有漏掉一個。”玄宗聽了很高興。
杜甫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十分苦悶。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得以“賓客”的身份,穿梭于達官貴人之間,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汝陽王府、鄭駙馬府、韋丞相府都是杜甫經常出沒的地方,他常常陪著王公大臣詩酒宴游,大家喝得高興時,寫首詩助助酒興,大家玩得高興時,寫上首賦助助游興,這樣持續了九年。
在一首詩中他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去敲富人的家門,每天晚上跟著人家的高頭大馬,風塵仆仆的回來。得到的每一碗剩菜和剩飯(殘羹與冷炙),都飽含著悲涼和辛苦。”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又開始了更加凄涼的流亡生活。
【釋義】“殘羹冷炙”指吃剩的飯菜,多借指別人的施舍。
【出處】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近義詞】:殘羹剩飯、殘羹剩汁、殘茶剩飯
【反義詞】:山珍海味、水陸俱陳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形容吃剩的食物(偏正偏正的語法結構)
【示例】:做人不可攀結權貴,靠人施舍,以受~之辱。
【成語繁體】殘羹冷炙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含貶義,形容吃剩的食物
【成語謎面】殘食
相關人物介紹: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專門選錄從肅宗到代宗末年這一時期的詩,竟未選錄杜詩。《河岳英靈集》亦未選杜詩。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選本中,除韋莊《又玄集》選杜甫七首詩外,其余選本均不選杜詩。公元十世紀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蘇軾首倡杜詩“集大成”說,其《書唐氏六家書后一首》詩云:“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范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于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陳志歲先生將之概括為“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十字,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