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民傷財的故事
“勞民傷財”指既使人勞苦,又耗費錢財。也指濫用人力物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勞民傷財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勞民傷財的故事:
洪武元年,蘄州進貢竹簟(貴重的竹席,多作裝飾)。太祖皇帝說:“從前人進貢,只有衣服、食品和器皿,從來沒有娛樂玩物。現在蘄州自愿進貢竹簟,雖然是用的東西,可是我如果接受了,恐怕天下風聞,都爭著來獻稀罕的東西,勞民傷財之風就開始了。”下令退回。
十一月,山西汾州官員上書說:“今年汾州大旱,朝廷已經免了這里老百姓的田租。秋后收成很好,老百姓都想交租,請下令征收。”太祖皇帝說:“這個人是想剝削老百姓來討好我,指望得到什么恩寵。所謂巧取豪奪的正是這些人。老百姓遇到大旱,秋后雖然有收獲,大概也僅夠糊口的。況且朝廷已經免了他們的租,難道還要出爾反爾嗎?孔子說治理國家,寧可沒飯吃,也不能無信義。”不理。
【拼音】láo mín shāng cái
【釋義】“勞民傷財”指既使人勞苦,又耗費錢財。也指濫用人力物力。
【出處】《周易·節》:“不傷財,不害民。”、《明太祖寶訓卷三?卻貢獻》
【近義詞】事倍功半、舍本求末、因小失大
【反義詞】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示例】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天下聞風皆爭進奇巧,則~自此始矣。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平王曰:‘今犬戎逼近鎬京,禍且不測,朕欲遷都于洛何如?’今宮闕焚毀,營建不易,勞民傷財,百姓嗟怨。”
相關人物介紹: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
朱元璋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個赤貧的佃農之家。當時蒙古對漢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壓迫奴役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程度,朱元璋從未經歷過中國富饒安定的農業社會的正常生活環境,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但是他通過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統帥力推翻了蒙古的統治和奴役,重新建立了漢族國家并指導國民脫離野蠻,重新恢復自信、尊嚴和榮譽。
明孝陵“此山明太祖之墓”明王朝誕生于半個世紀有增無已的擾攘紛亂中;在這個一切遭到蠻族破壞的年代,中國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進行日益直接訴諸于蠻族的暴力,文明已經隕落,漢人淪為奴隸,任憑蠻族宰割。
而蒙古的瓦解和明朝興起根本不是什么所謂的階級斗爭,而是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為了生存、為了自由、為了尊嚴,擺脫被蒙古奴役踐踏的殊死決斗。明太祖在率領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驅除蒙古的同時也指出,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但如果是知禮義,愿為中華臣民者,與中國人無異,這里充分體現了華夏民族的仁義。
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