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的故事
“無為而治”指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無為而治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無為而治的故事:
由于舜品德高尚,堯派他來管理天下。
當時中原到處是洪水,以前堯派鯀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敗了,舜就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負眾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堯一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
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個人不能擔當重任,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孔子贊嘆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
漢語拼音:wú wéi ér zhì
詞語釋義
無為:道家所指順應自然變化,注重從“無”中去“為”,“為之于未有”(《道德經(jīng)》第64章),而在“有”中“不為”之意;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出自《呂氏春秋》和《論語》)
【附注】
"無為而治" 有兩個,一個出自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另一個出自"出自《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來,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這里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xiàn)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而且一再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順其自然、充分發(fā)揮萬民的創(chuàng)造力,做到自我實現(xiàn)。
相關人物介紹:
【拼音:shùn】舜,是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華;出生地一說在諸馮,一說在姚墟;為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禪讓”為有虞氏首領。治都一說在蒲坂,一說在潘城。
舜,姚姓,名重華,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歡兜和三苗等四人。堯去世后繼位,又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并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史記》說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張守節(jié)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市,治所在今蒲州鎮(zhèn)。孟子認為舜是東夷人。《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人也。
由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隸定的 清華簡《保訓》篇是文王留給武王的遺囑。從《保訓》篇記載舜“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既得中”等出土新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考證舜帝為大易的重卦之人(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發(fā)展,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并提出了包括舜帝在內的“五圣同揆說”,認為五圣所揆為陰陽、三才觀。孔子老而好易,為易作傳,傳承發(fā)展了舜帝的中道思想,大易有揆有宗。易宗是:乾坤一元,陰陽相倚,終始興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數(shù)理比翼。儒家思想的源頭在舜帝。
疑古學派認為,堯舜禹的傳說出現(xiàn)較晚,而堯舜更晚于禹,故其傳說為后人編造,其人純屬子虛烏有。現(xiàn)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確實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雖為傳說,但自有其歷史價值。有的學者特別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愷”和皋陶等人,各有執(zhí)掌,反映出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已經(jīng)開始蛻變?yōu)橘F族的議事機構。說明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舜的傳說,有助于認識原始社會瓦解時期歷史發(fā)展的線索。
當一些人還捧著顧頡剛先生從紙上證據(jù)考證的”大蟲“來吐槽中華古代文明史時,以李學勤先生為代表的團隊運用”二重證據(jù)法“、”三重證據(jù)法“等已經(jīng)考證:
在公元前2500年到2000年的時間里(這一段時間與文獻記載的堯舜時代基本一致),我國已經(jīng)古城林立;文字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型禮儀性古墓發(fā)現(xiàn)多處;冶煉技術十分發(fā)達,不僅有青銅,而且有黃銅了。以上四項都是世界公認的文明的標志。然而,“中華文明遠在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