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的故事
“欲速則不達”說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時候,過于性急圖快,不講求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欲速則不達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欲速則不達的故事: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學素養很高,經常得到孔子的稱贊。
有一年,子夏因為才能出眾,被派到莒父(當時是魯國的一個縣,大概位于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
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孔子,向老師請教說:“請問老師,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囑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而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說道:“謝謝老師的教導,我一定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然后告別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這段話被記載在《論語.子路》中,從這段話中產生了成語“欲速則不達”,人們常用它來說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時候,過于性急圖快,不講求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欲,想要;速,快速;達,達到,完成。
【解釋】欲:希望,速:速成;達:成功。
一心只想希望升官就不會成功,忽視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近義詞】急功近利、 物極必反、 盛極則衰 、月盈則虧 、矯枉過正。
【語法】復句式;作定語、分句;
【反義詞】事半功倍
相關人物介紹: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少時家貧,苦學而入仕,曾作過魯國太宰。孔子死后,他來到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授徒三百 ,當時的名流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學生,連魏文侯都『問樂于子夏』,尊他為師,這就是有名的『西河設教』。
史載孔子弟子卜子夏傳《易》,并有著作《子夏易傳》傳世。對子夏易學的一些問題,學者存有爭議。本文對古籍所記載的有關于夏易學的一些資料,作了初步考察,以求對《子夏易傳》的作者是卜子夏還是漢人韓嬰,以及子夏易學的思想特色,獲得初步認識。通過考察,一方面證明《子夏易傳》確有古《易》面貌,其作者確應為孔子弟子卜子夏,韓嬰為《子夏易傳》作者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另一方面,說明子夏既熟知古《易》象數、"卦氣"等《易》之"古義",又能深入契會孔子由"古義"所創發的"觀其德"的哲學"新義",顯現出于夏易學秉承孔子、"古義"和"新義"兼容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諸經皆有鉆研,也有所側重
他尤善于《詩》《樂》,曾作《詩大序》;他也研習《尚書》,但不如他經;他擅長《易》理,今傳孔子《易傳》很可能出于子夏的傳述;他于禮學則長于喪服研究,撰有《喪服傳》;于《春秋》學,發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公》《谷》二傳都出于子夏的傳授。子夏修習儒經,擅長發掘經文的微言大義。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編訂六經,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子夏所傳經學,對弘揚孔子學說起了關鍵作用。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過程論、學習和借鑒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展創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