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恃無恐的故事
成語“有恃無恐”意思是因為有所倚仗,所以無所畏懼。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有恃無恐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有恃無恐的故事:
春秋時,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覺得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到了,就率領著大軍去討伐魯國。魯僖公聽說敵軍壓境,知道自己的實力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為使者出使齊軍。展喜日夜兼程在齊魯邊界上截住了齊孝公。
展喜是個很善于辭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對齊孝公說:“我們國君聽說大王親自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軍。”齊孝公傲慢地問:“你們魯國人害怕了嗎?”展喜回答說:“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們大王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齊孝公不相信:“你們魯國國庫空虛,地里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終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興旺。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子子孫孫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這在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才不害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齊孝公聽了,自覺理虧,無言以對,只好打消了討伐的念頭,又率領著大軍回去了。一場大戰就這樣被展喜的幾句話給化解了。
成語“有恃無恐”就是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來的。意思是因為有所倚仗,所以無所畏懼。恃,倚仗,依靠;恐,恐懼,害怕。
【成語】: 有恃無恐
【拼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解釋】: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無顧忌。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發生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浩浩蕩蕩來討伐魯國。魯僖公派大夫展喜來出使齊軍。 在路上展喜遇到了齊孝公。
【近義詞】仗勢欺人、狗仗人勢、有恃毋恐
【相反詞】膽小怕事
【同韻詞】恃強怙寵、連疇接隴、疾如旋踵、老古董、霧起云涌、不次不寵、搏砂弄汞、情根欲種、延頸跂踵、風起潮涌
相關人物介紹:
展喜,春秋魯大夫。字乙。是"和圣"柳下惠的弟弟。中國春秋時期,齊國齊孝公想要稱霸天下,他乘魯國發生饑饉的時候,于魯僖公二十六年串師侵犯魯國北部邊疆。強敵壓境,魯僖公派展喜以犒師為名,讓他設法卻退齊師。
面對入侵的大兵壓境,魯國的政治家們并沒有驚慌失措,沒有義憤填膺,而是想出了一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是妙絕的高招:犒賞前來入侵的敵軍,并對之以令敵手無言以對的絕妙外交辭令,真能使人拍案叫絕。
其實,魯國人之所以“有恃無恐”,不僅僅是他們的先君曾有過“和平友好條約”,恐怕更在于他們的自信——自信道義是在自己一邊,自信自己擁有對付入侵者的智慧,也自信自己有同敵手對抗的實力。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作后盾,大概也難以用,“一言”讓敵手退卻,畢竟來者不善,敢于來犯,也就意味看來者不會顧及什么先君之盟。
所謂大義凜然,只有在這種關鍵時刻才會顯現出來,英雄本色也只有在這時才會顯現出來。戰場上的浴血奮戰、刀光劍影是一回事,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巧妙應對又是一回事,并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槍地廝殺才算得上英雄。
不過,也有一點差別:對于喪失了良知、喪心病狂、歇斯底里的戰爭販子來說,再絕妙的外交辭令和應對技巧,都是無濟于事的。強盜自有強盜的邏輯,有時甚至連邏輯也不講。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何曾講過邏輯?日本人發動盧溝橋事變時,何曾講過邏輯?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何曾講過邏輯?強盜總歸是強盜,有時他們可能假惺惺地找借口,有時則赤裸裸地燒殺搶掠。
照這種標準來看,齊孝公這樣的人,也還算是天良尚未喪盡, 還沒有達到喪心病狂的地步,在無言以對之后還知道退兵。這種好事肯定不多了,大概也只有講究禮義廉恥的古代才會有。現代社會中,要么是赤裸棵地恃強凌弱,要么是談判桌上的利益交換。
要真正具有與敵手抗衡的實力,應當軟、硬兩手兼備,既要在外交場合周旋的智慧和技巧,也要有軍事的、國力的、民眾的實力作為后盾,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