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相關的故事
成語“休戚相關”由“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演變而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休戚相關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休戚相關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厲公執政時,為了防止王族公子互相爭權,制造內亂,就把一部分王族公子派到國外。其中有一個叫姬周的被派到了周朝,為貴州單襄公做家臣。
單襄公很欣賞姬周,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地對待他。有人不解地問單襄公:“姬周還只是個孩子,你為什么這樣器重他呢?”單襄公說:“別看姬周的年紀輕,日后卻必成大器。我注意觀察過他,他站立的時候穩穩當當,毫無輕浮的舉動;看書的時候全神貫注,目不斜視;聽人講話的時候恭恭敬敬,很有禮貌;自己說話時總是忘不了忠孝仁義;待人接物時總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雖然身在洛陽,可是一聽說晉國有什么災難時就憂心忡忡,一聽說到晉國有什么喜事兒時就非常高興。他的心一直跟晉國緊緊地相連,是因為他不忘本呀。(原文是:‘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所以我覺得,他將來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晉國去做個好國君。”
不久,晉國國內果然發生了內亂,做了七年國君的晉厲公被大臣殺死了。于是,晉國派人到洛陽來,把姬周接了回去,讓他做了晉國的國君,這就是晉悼公。晉悼公即位后,招賢納士,勵精圖治,使晉國逐漸強大起來。
成語“休戚相關”由“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演變而來,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喜憂相關,命運相連。休,喜慶,歡樂;戚,悲哀,憂愁。
【讀音】xiū qī xiāng guān
【解釋】 憂喜、禍福彼此相關連。形容人和人關系密切,利害相關。休:喜悅、吉利;戚:憂愁、悲哀。
【出處】《國語·周語下》 “晉國有憂,未嘗不成,有慶,未嘗不恰……為晉休戚,不背本 也。”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息息相關、唇齒相依
【反義詞】漠不關心、無關痛癢
【燈謎】探親假、不要親眷照顧
【辨義】
◎“休戚相關”和“休戚與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休戚相關”重在憂喜禍福的相互關聯;“休戚與共”重在憂喜禍福共同承受。
◎“休戚相關”和“息息相關”:
①“息息相關”形容彼此的關系非常的密切;“休戚相關”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息息相關”不含。
②“息息相關”適用的對象比較廣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關”適用面比較窄,一般只能指有禍福可言的人、集團、國家等相互間的關系,不能指無禍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③“休戚相關”含有褒義色彩;“息息相關”則是中性的。
相關人物介紹:
姬周 因周族人為姬姓,據史料記載,周族人是黃帝的后裔,所以周族人建立的周朝又稱姬周王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周部落興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后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并進行了東征。此后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并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侖丘。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后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后的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