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牛喘月的故事
“吳牛喘月”比喻因為疑心而感到害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吳牛喘月的故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吳牛喘月的故事:
西晉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滿奮。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體格似乎很健壯,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生來體弱,尤其怕冷。每當冬天來臨,京城洛陽北風呼嘯,雪花紛飛時,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門窗關(guān)得嚴嚴實實,而且還要掛上厚厚的簾幕。有時呼嘯的風聲傳入他的耳中,他都會感到冷氣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晉武帝想要跟滿奮談論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滿奮叫到宮中。晉武帝在偏殿接見了滿奮,讓他在面向北邊窗子的位置坐下來。雖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擋風,但是畢竟琉璃是透明的,他總覺得和沒有一樣,仍然感到北風凜冽,寒氣逼人。滿奮是和晉武帝坐在一起,雖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處說出來。晉武帝見他表情難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風的緣故,就笑著問道:“你為什么這樣怕風啊?”滿奮彎下身子回答:“吳地的水牛怕熱,所以見到月亮就以為是太陽,便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見了寒風,就像吳牛喘月一樣,會冷得發(fā)抖。”晉武帝聽了哈哈大笑。
我國古代江淮一帶屬于吳地,這里的水牛被稱為吳牛。水牛怕熱,喜歡泡在水里。到了晚上,水牛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便嚇得大喘起來。
后來,人們把“吳牛喘月”作為成語,比喻因為疑心而感到害怕。
成語解釋:吳牛:指產(chǎn)于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成語舉例: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唐 李白《丁都護歌》)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謎面:最愛對月吟詠的騷客
相關(guān)人物介紹:
1、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
司馬炎為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后,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quán),以補曹魏由于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權(quán)臣所篡的前車之鑒;同時于268年頒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tǒng)一。
司馬炎在統(tǒng)一之后,以為天下無事,便將州郡的守衛(wèi)兵加以撤除,同時實施占田法與課田法,企圖與民生息;但是司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經(jīng)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滅亡孫吳之后又將孫皓后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后宮,于是司馬炎的后宮便有萬人規(guī)模。司馬炎為臨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后宮內(nèi)逡巡,停在哪個宮女門前便前往臨幸;而宮女為求皇帝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而且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遷入中原,引發(fā)少數(shù)民族與漢人的沖突,郭欽、江統(tǒng)等人相繼以徙戎論,勸晉武帝用武力將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但晉武帝不用。290年晉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陽陵。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yè)而稱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與無法處理少數(shù)民族內(nèi)遷問題,種下日后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原因。
2、滿奮,字武秋,山陽昌邑人。祖父滿寵,字伯寧,官至魏國太尉,封昌邑侯;伯父滿偉,官至魏國衛(wèi)尉;從兄滿長武,官至魏國大掾,一門顯赫。滿奮身長八尺,生性清靜平和,有才識,體量通雅,有祖父滿寵的風采。晉元康年間官至尚書令、司隸校尉。劉孝標在注里說,滿奮為荀覬所害,而據(jù)干寶《晉紀》記載,滿奮實為苗愿所殺。
滿奮怕風。一次在晉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屏,看起來好像很疏,容易透風,實際上很嚴實,滿奮面有難色。晉武帝就笑話他。滿奮回答說:"臣好比是吳地的牛,見到月亮就喘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