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倒猢猻散的故事
“樹倒猢猻散”比喻一旦為首的頭兒垮了臺,追隨他的人也只能一哄而散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樹倒猢猻散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樹倒猢猻散的故事:
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連升三級,當了朝中的大官。
曹詠當了大官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唯一讓他感到氣惱的是,他的大舅子厲德斯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原來,厲德斯頭腦清醒,他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便不肯與他同流合污。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兒整整厲德斯,無奈厲德斯潔身自好,曹詠也無從下手。
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今廣東新興)。曹詠在離開京城前往新州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厲德斯托人捎來的一封信。原來,厲德斯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題為《樹倒猢猻(húsūn)散(sàn)》的賦寄給曹詠。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猢猻,揭露了曹詠這種人依靠秦檜這棵大樹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丑惡行徑。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曹詠看了這篇文章后,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很快,“樹倒猢猻散”這句話便在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傳開了。
這個成語原來的意思是,樹倒了,依附此樹生活的猢猻也就四散而去了。后來,人們就用“樹倒猢猻散”比喻一旦為首的頭兒垮了臺,追隨他的人也只能一哄而散了。猢猻,猴子。
漢語文字 樹倒猢猻散
漢語拼音 shù dǎo hú sūn sàn
詞語解釋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為首的人垮下來,隨從的人無所依據也就隨之而散。 詞語詞性 貶義詞
詞語用法 復句式;作賓語、分句
近義詞 墻倒眾人推、眾叛親離
反義詞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辨析
樹倒猢猻散:比喻靠山一旦垮臺,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墻倒眾人推:比喻在一個人受挫折的時候,大家乘機打擊他。
【出處】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相關人物介紹: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在位初期因為動亂,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他中期眼見女真的強勢,又為了集權中央、強化皇權,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時間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并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昔夏后氏傳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復立而祀夏;周傳九世而厲王死于彘,宣王復立而繼周;漢傳十有一世而新莽竊位,光武復立而興漢;晉傳四世有懷、愍之禍,元帝正位于建鄴;唐傳六世有安、史之難,肅宗即位于靈武;宋傳九世而徽、欽陷于金,高宗纘圖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夏經羿、浞,周歷共和,漢間新室、更始,晉、唐、宋則歲月相續者也。蕭王、瑯琊皆出疏屬,少康、宣王、肅宗、高宗則父子相承者也。至于克復舊物,則晉元與宋高宗視四君者有余責焉。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余,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況時危勢逼,兵弱財匱,而事之難處又有甚于數君者乎?君子于此,蓋亦有憫高宗之心,而重傷其所遭之不幸也。然當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師,內相李綱,外任宗澤,天下之事宜無不可為者。顧乃播遷窮僻,重以苗、劉群盜之亂,權宜立國,確呼艱哉。其始惑于汪、黃,其終制于奸檜,恬墮猥懦,坐失事機。甚而趙鼎、張浚相繼竄斥,岳飛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時有志之士,為之扼腕切齒。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于來世之誚,悲夫!"
康王入,毅然請行,曰:"敵必欲親王出質,臣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 欽宗立,改元靖康,人拆其字,謂"十二月立康王"也 資性郎悟,好學強記,日誦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是日,定議航海避敵。執政請每舟載六十衛士,人不得過兩口,衛士皆曰:"我有父母,有妻子,不知兩者如何去留?"……衛士張寶等百余人遮道,問以欲乘海舟何往,因出語不遜……帝密諭宰執曰:"此輩欲沮大事,朕今夕伏中軍甲士五百人于后苑,卿等翼日率中軍入朝,捕為首者誅之。"……帝自便殿御介胄,引伏兵出,彎弓手發二矢,中二人,墜于屋下。其眾駭懼,悉就擒。
內侍有言:"講讀官某人,敷陳甚善,臣今擬獎諭詔書以進。"帝曰:"此當出自朕意。若降詔書,自有學士,爾等小臣,豈宜如此!是后不許妄言!"
帝諭輔臣曰:"朕每退朝,押班以下奏事,亦正衣冠,再坐而聽,未嘗與之款昵。又性不喜與婦人久處,多坐殿旁小合,筆硯外不設長物,靜思軍國大事,或閱疏章。宮人有來奏事者,亦出合子處分畢而后入,每日如是。
帝諭大臣曰:"朕省閱天下事,日有常度,每退朝,閱群臣及四方章奏,稍暇即讀書史,至申時而常程皆畢,乃習射,晚則復覽投匭封事,日日如是也。"
帝曰:"朕嘗夜觀天象,見熒惑星次稍差,食素已二十余日,須俟復行軌道,當復常膳。"
劉光世以枯秸生穗為瑞,奏之。帝曰:"歲豐,人不乏食,朝得賢輔佐,軍中有十萬鐵騎,乃可為瑞,此外不足信。朕在籓邸時,梁間有芝草,府官皆欲上聞,朕手自碎之,不欲生此奇怪事。"輔臣嘆服。
呂頤浩言:"近至天竺祈晴,今雨少霽,可以上寬圣慮。"帝曰:"朕宮中亦自育蠶,此不惟可候歲事,亦欲知女工艱難,事事質驗。
帝曰:"昨韓世忠進一馬,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所敢乘。朕答以九重之中,未嘗出入,何所用之,卿可自留為戰備。"
帝曰:"藝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閔。朕若不取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
大理國請入貢且賣馬,帝諭大臣曰:"令賣馬可也。進奉可勿許,安可利其虛名而勞民乎!"朱勝非曰:"異時廣西奏大理入貢,事可為鑒。"帝曰:"遐方異域,何由得實!彼云進奉,實利賈販。第令帥臣、邊將償其馬直,當價則馬當繼至,庶可增諸將騎兵,不為無益也。" 《續資治通鑒》
關于趙構,歷代傾向于定位為昏庸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