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于奔命的故事
“疲于奔命”形容忙于奔走而筋疲力盡;也形容事務繁雜,應付不過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疲于奔命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疲于奔命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戰勝宋國,大將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兩處地方封賞給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極力反對,楚王沒有答應子重的要求。另一個大臣子反想娶美麗的夏姬,巫臣卻說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來巫臣卻娶了夏姬,與她一起逃到了晉國。這樣,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為了報仇,合伙殺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們的財產和妻妾。巫臣得知這個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給子重、子反兩人。信中寫道:“你們這兩個壞蛋,實在太可惡了!我一定要叫你們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
為了實現諾言,巫臣帶了一些戰車和軍士來到落后的吳國,幫助吳軍訓練駕車射箭。在巫臣的訓練下,吳國的軍隊逐漸強大起來。于是吳軍不斷出兵,逐個攻擊楚國東邊的屬國,把它們并入吳國版圖。這樣,告急的文書經常傳到楚國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書,總是派子重、子反率軍前往救援。他倆剛結束一場戰事歸來,還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處戰事。一年之中,兩人率領大軍往返奔波,竟達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盡。巫臣達到了復仇的目的。
后來“罷于奔命”成了成語,現為“疲于奔命”。罷(pí),通“疲”,疲憊、勞累;奔命,奉命奔走。現在多用來形容忙于奔走而筋疲力盡;也形容事務繁雜,應付不過來。
【出處】
《左傳·成公七年》:"余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
《三國志·郭淮傳》: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使敵疲于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示 例 毛澤東《論持久戰》:"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
近義詞 四處奔波、馬不停蹄、席不暇暖、 筋疲力盡、 四處奔走
反義詞 優游自在、悠閑自得、以逸待勞、守株待兔、優哉游哉
疲于奔命的英文翻譯:to be kept constantly on the run; to be tired from running around; to be weighed down with work
相關人物介紹:
巫臣,字子靈,后為申氏,又稱屈巫,原是楚國的大夫。后輔佐晉景公,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又親自到吳國,教吳國人駕駛戰車。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
申公巫臣,生卒年不詳,春秋時人。楚國申縣(今河南南陽北)縣尹。羋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靈,與申叔時是親戚。具有很高的才干,曾輔佐過楚莊王和晉景公,左傳上記載了許多與他有關的典故。由于他的好色和叛國,后代的史家沒有對他引起太大的關注。
宣公十二年冬,楚莊王討伐蕭國,宋國的華椒聯合蔡國解救蕭國。蕭國人囚禁了楚國的熊相宜僚以及公子丙。楚莊王說:“不要殺他們兩個人,我立即退兵。”可是蕭國人還是把二人殺了。莊王大怒,于是率重兵圍困蕭國,蕭軍抵擋不住潰敗了。申公巫臣對莊王說:“很多士兵們都苦寒于冬天的氣溫。”莊王聽了,就親自巡視軍隊,拊問慰勉將士。將士們感到如同穿了綿襖一樣溫暖。
成公二年,楚莊王破陳國,他見到夏徵舒的母親夏姬十分美麗。楚莊王、子反(楚公子側,莊王的弟弟)都想娶夏姬,都被巫臣婉轉的勸說了。可是,楚莊王把夏姬嫁給了連尹襄老。
邲之戰中,巫臣暗箭殺死連尹襄老,連尹襄老的尸體被晉國荀首帶回。巫臣以接連尹襄老的尸體為名,送夏姬到了鄭國(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兩人由鄭國逃到了晉國,被晉景公任命為邢大夫。子反大怒,誅滅巫臣全家。
成公七年,巫臣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巫臣親自到吳國,教吳國人駕駛戰車。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
成公八年,晉景公派遣申公巫臣出使吳國,借道于莒國。巫臣和莒君渠丘公站在城池邊說話,巫臣說:“城墻看起來很破敗了!”莒君說:“敝國偏遠窮陋,處在蠻夷之地,哪個會打我的主意呢?”申公巫臣回答:“那些處心積慮企圖開疆辟土以求有處于自己國家的,什么地方沒有呢?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這么多的大國。只是這些大國有的打小國的主意,有的暫時顧不上而已。一個重敢的匹夫尚且知道關閉好內外門戶,何況是一個諸侯國呢?”魯成公九年冬十一月,楚國令尹子重從陳國出兵征討莒國,圍困國都渠丘。果然如巫臣的預料,渠丘城防失修,很快就兵敗城陷。城中百姓潰逃到莒城。初五日,楚軍進入渠丘城。楚軍進而圍困莒城,莒城的城守也很差,十七日,莒城也被攻陷了。楚軍乘勝進入鄆城,這都是莒國沒有戰備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