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來的故事
“卷土重來”比喻遭受失敗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來。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卷土重來的故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卷土重來的故事: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為了爭皇帝的寶座,進(jìn)行了多年的激烈戰(zhàn)爭。
最后劉邦逐漸取得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公元前202年,垓(ɡāi)下一戰(zhàn)大敗項羽,項羽率領(lǐng)八百名騎兵深夜突圍,向南方逃去。逃到烏江時項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個人,而劉邦的追兵則有幾千人之多。
這時,烏江亭長撐著一只船過來,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幾十萬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稱王,趕快渡江吧!”項羽苦笑著說:“天要讓我滅亡,我渡過江去還有什么意思?況且當(dāng)初和我一起渡江西進(jìn)的八千多江東子弟,如今沒有一個活著。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繼續(xù)擁戴我為王,可是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說完,項羽就拔劍自殺了。
到了唐朝,有一個著名詩人杜牧,想起項羽的英勇和失敗,非常感慨,便在烏江亭上寫了《題烏江亭》這首詩:
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意思是說,如果項羽當(dāng)時不自殺身亡,而是渡過江去積聚力量再回來與劉邦較量,那么誰勝誰負(fù)還很難說呢。
后來,人們用“卷土重來”比喻遭受失敗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來。卷土,揚起塵土。
詞語:卷土重來
注音: juǎn tǔ chóng lái
解釋:比喻失敗之后,重新恢復(fù)勢力。卷土:揚起塵土。也比喻消失了的人或事物重新出現(xiàn)。
英文:to come back again after defeat; to stage a come back; to bounce back; to bob up
出處:唐·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示例:孫中山《革命能得最后之成功》:“是要相信我們革命,縱然一時失敗,還是可以~。”
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除了你們的痛苦,什么我都不在乎了。不管怎么說,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還會卷土重來。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經(jīng)沒有人的生活了。 ”
近義詞:死灰復(fù)燃、東山再起、重起爐灶。
反義詞:偃旗息鼓、萬劫不復(fù)。
歇后語:爛泥路上開汽車;席包泥巴作被蓋 。
謎語:爛泥路上開倒車
同韻詞:獨出心裁、卓偉之才、別籍異財、不羈之才、仙才鬼才、經(jīng)國之才、就地取材、三清四白、直吐胸懷、七量衣一次裁……
相關(guān)人物介紹: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quán)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qiáng)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zhàn)擊破章邯、王離領(lǐng)導(dǎo)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jìn)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bǔ)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邊自刎而死。
人物評價: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豈不謬哉!”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fù);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馀戰(zhàn),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諸葛亮:“昔項籍總一強(qiáng)眾,跨州兼土,所務(wù)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杰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于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yè)已定,都彭城,還故鄉(xiāng),為晝被文繡,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fā)梁焚舟,背水而陣。”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qū),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quán)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shù),吳、楚連盤石之據(jù),產(chǎn)、祿承母弟之基,不應(yīng)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云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shù)椋瑒莺洗X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guān)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zhàn)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兇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范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于挑戰(zhàn)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于力嘗強(qiáng)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zhàn)百勝氣蓋于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nèi)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zhàn)足以吞敵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據(jù)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yè)之固,遺后世之強(qiáng),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guān)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qū)區(qū)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dāng)垓下訣別之際,寶區(qū)血廟,了不經(jīng)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jì)以寬仁,卒以勝之。”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shù)頁之間,驅(qū)數(shù)百萬甲兵,如大風(fēng)卷籜,奇觀也。”
蔡東藩:“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zhàn)之罪,罪固不在戰(zhàn),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fù)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于項羽、拿破侖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風(fēng)云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懔懔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關(guān)系于世界之進(jìn)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xué)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zhàn)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jī)械遵守鴻溝協(xié)定;以及建都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