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經典歷史故事三則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又有學習過有關華羅庚的課文,那么關于他的歷史故事大家又聽說過幾個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華羅庚經典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華羅庚經典歷史故事一
1925年,初中畢業后,因為家中的貧困,華羅庚的父母已經無力繼續供兒子念書,華羅庚只好綴學回家,幫助父親打理家中的那間小雜貨鋪。但不甘平凡的華羅庚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人生,他開始了頑強艱苦的自學之路。
當時,每當有客人光臨小店鋪時,華羅庚就幫助父親打算盤、記賬,客人一離開,華羅庚就繼續演算起書中的數學題。有時算的人迷,華羅庚竟將自己演算的結果,當成客人應付的貨款價格。時間一久,對這位呆頭呆腦的少年,街坊鄰居都笑稱他為“羅呆子”。父親對這事很是生氣,叮囑不行,有好幾次要將他的數學書給燒了,但是華羅庚卻一個勁地死抱著書不放,父親雖然很是生氣,卻也無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時候,華羅庚就在寒風中擦著鼻涕,苦苦學習,為此還患上了關節炎,留下了嚴重的傷寒癥,落下了終身殘疾。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華羅庚同吳筱元女士結婚。從1929年開始,華羅庚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并受聘為金壇中學庶務員。
1930年,年僅二十歲的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名為《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這篇文章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并得到了熊慶來的賞識。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身世后,他破格錄取華羅庚。
在清華讀書時,華羅庚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別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學業,再一次體現了他非凡的數學天賦。1933年,華羅庚被學校再一次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年正式成為清華大學講師。一年后’華羅庚被清華大學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在英國兩年,華羅庚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人到數學研究中,為了不浪費研究數學的時間,華羅庚甚至放棄了申請學位。付出總有回報,這兩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漸被國際數學界重視,年輕的華羅庚在數學界聲名鵲起。
華羅庚經典歷史故事二
就在他刻苦鉆研數學難題時,1937年,中國開始了近代史上最漫長的抗日戰爭,間接的拉開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序幕。在英國留學的華羅庚聽聞曰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后’他表現的極其憤慨。次年,華羅庚抱著報國的心思,從英國回到中國抗戰的根據地,在西南聯大任教。
中國抗戰時期是華羅庚最為艱苦的歲月,但他還是先后完成了二十余篇論文和第一部數學著作《堆壘素數論》,該書成為數學研究中的經典著作,先后被翻譯成為英、德、日、匈牙利等多個國家的語言。
華羅庚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他順應潮流,投人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當中。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2月至5月,華羅庚受邀訪問蘇聯。當時的國民政府見識到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后,為了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萌生了研制的原子彈的心思,于是派遣當時中國科學界的一些頂尖人物前往美國考察。當年九月,華羅庚同李政道等人離開中國,先后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伊利諾大學擔任教授。
1949年,遠在大洋彼岸的華羅庚聽聞中國成立了一W新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充滿了愛國之心的華羅庚克服了美國方面的重重阻燒,他放棄了美國的優越生活、工作條件,他帶著妻兒回到了剛剛浴火重生、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國初期,華羅庚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潛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高端的數學人才。陳景潤、王元、陸啟鏗等世界知名的數學家,都是華羅庚的弟子,其中華羅庚和陳景潤之間的師生情誼最讓人感動。當1985年傳來華羅庚死訊的時候,陳景潤不顧自身病重,堅持到華老靈柩前,哀慟痛哭。
從1952年起,華羅庚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所長,短短數年內,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取得累累成果,并多次參加中國社會活動,同科學考察團出國考察。之后,華羅庚代表中國數學家參加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1958年,華羅庚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率領中國科學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國際會議。
1969年,建國20周年的時候,華羅庚推出了學術著作《優選學》。當時,第三次科技革命剛剛興起計算機電子科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華老意識到電子計算機必將在人類生產歷史中成為最高端的科學技術,《優選學》一書將人類生產、設計、制造等技術同計算機技術結合,帶來了一場開天辟地般的革命效果。
1978年,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自1979年開始,他多次到世界上多個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將自己在數學上的研究成果毫不吝嗇地同國際同行分享。華羅庚也因此受到國際上很多數學家的贊賞。
華羅庚在生前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300篇,解決了一些世界數學史上長期末能攻破的難題,為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更好發揮數學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他還親自到20多個省市普及數學方法。1979年,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應邀到英國講學。在一次宴會上,一位美國女學者來到華羅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揚聲問道:“華教授,您不為自己當初回國感到后悔嗎?”這里說的“當初”,是指1950年,那年春天,華羅庚欣聞祖國大陸解放的消息,毅然放棄在美國優裕的條件,帶領全家人回國。途徑香港時,他發了一封《致留美學生公開信》,信中寫道:“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建立。”
“為我們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面對這位女學者不友好的提問,華羅庚堅定而又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后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并不是為了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鏗鏘有力的回答,擲地有聲,愛國的摯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他愛國情操。
1985年,華羅庚受到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他前往日本訪問。同年6月12日下午4時,華羅庚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進行關于《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時,講學完畢的華羅庚準備轉身接受日本友人獻的鮮花時,突然猝死在講臺上。這位為中國數學研究發展嘔心瀝血的數學家走完了自己坎坷、傳奇的一生。
華羅庚經典歷史故事三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困家庭。這是當時一個非常閉塞的縣城。
童年時代,他最想騎馬。他將一個小木凳拴上繩子,牽著當馬騎,邊騎邊喊“馬嘟嘟,馬嘟嘟。”現在這個小凳子還陳列在金壇的“華羅庚紀念館”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雜貨店的柜臺當馬騎,跳上跳下,并且還不時學著大人騎馬的樣子,感覺十分得意。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于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么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后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里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來到廟里,“菩薩”卸了裝,華羅庚一看“菩薩”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氐郊?,他便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你往后不要給?菩薩?磕頭了,?菩薩?是騙人的1父親馬上訓斥道:“唉呀,罪過,小孩子懂什么?”他卻認真反駁道:“我到青龍山的廟里去了,?菩薩?原來是假的,是人裝扮的1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涂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后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
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在讀后感中,并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贊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后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后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于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學家的。
看過華羅庚經典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成功人士華羅庚的勵志故事
2.古代名人小時候故事
3.關于名人讀書的故事
4.華羅庚的成功故事
5.初一數學手抄報關于華羅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