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杰出人物故事精選
歷史杰出人物給我們留下很多深刻的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杰出人物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杰出人物故事1
葉祖珪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905年,是清朝末年著名海軍將領,多次率領清朝海軍對抗外國侵略者的入侵。
公元1867年,葉祖珪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駕駛班,四年之后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成為學堂第一屆畢業的學生。
公元1876年,葉祖珪與劉步蟾、薩鎮冰等人一同被派往出國,成為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批留學生。這一批留學生歸國之后,都成為清朝海軍的領軍人物,為中國海軍的建設奠定基礎。
公元1877年,葉祖珪進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后在英國海軍“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以及“芬昔勃爾”號巡洋艦實習。公元1880年,葉祖珪期滿三年歸國。
公元1881年,在英國訂造的“鎮中”、“鎮邊”兩艘炮艦歸國,葉祖珪以都司銜盡先守備,管帶“鎮邊”。
公元1887年,葉祖珪奉旨接待“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艦,后因接待有功被授捷勇巴圖魯勇號。
公元1889年,葉祖珪經李鴻章奏準,葉祖珪以花翎副將銜部署海軍要缺,管帶“靖遠”艦。兩年后因操辦海軍有功,得納欽巴圖魯勇號。
公元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大戰爆發,葉祖珪隨“鎮遠”艦陪同在旗艦“定遠”號身旁,一同抗擊日本艦隊。“鎮遠”號在戰斗中遭遇包括“吉野”號在內的4架戰艦圍攻,中彈十余處,“水線為彈所傷,進水甚多”。
危急之時,葉祖珪臨危不亂,一邊穩妥的指揮戰斗,一邊命人修補戰艦,“鎮遠”號得以安存。后來旗艦“定遠號”桅桿被毀,無法指揮戰斗,葉祖珪代替旗艦指揮海軍,最終擊退日本艦隊。
第二年,日本艦隊進攻威海衛,威海衛保衛戰爆發。這場戰斗是北洋水師的覆滅之戰,北洋水師在這一站中全盤皆滅,從戰艦到大部分的將士,包括丁汝昌、劉步蟾在內的海軍將領,全都選擇了與水師一同覆滅。
此戰過后,葉祖珪被革職處分。公元1899年,清朝重建北洋海軍,葉祖珪被重新啟用,加提督銜,授北洋水軍統領、浙江溫州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
葉祖珪此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重建北洋水師的工作中,為此奉獻了自己的后半生。在日俄戰爭期間,俄國軍艦侵略我國水域,葉祖珪領兵奮力作戰,維護國家主權。
公元1905年,葉祖珪在巡視沿海炮臺及水雷營時,勞累過度又染傷寒,于上海軍中病逝,享年53歲。葉祖珪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清朝水師,是一位值得人敬仰的海軍前輩。
歷史杰出人物故事2
說到中國古代官場的判案公正之人,除了不懂事兒的小孩子,都知道包青天,包黑炭,包拯,有他鎮守的開封是難得的公正廉潔之處。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他是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讀書耕田。父令儀,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包拯是其父母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一脈單傳。其實也算不上一脈單傳,只不過他的長兄包瑩、二兄包穎在很早前就去世了,包令儀夫婦急得啊,盼了許久之后才來一個大胖小子,沒有兄嫂等亂七八糟的關系,家境殷實,父母寵愛,他從小接受著最好的教育。
但是,包拯是一個宅男,不愿意離開父母的那種宅男,他在28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也就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他不想離開父母,便上奏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皇帝也拿他沒辦法,于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稅,就是在合肥臨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錢糧稅收。回家報喜,但是包令儀夫婦是那種戀舊的人,不愿意離開生養自己、活了多年的家鄉,包拯看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直接把官給辭了,回家陪父母去了。包拯宅在家里一宅就是十多年,直到二老去世,守孝三年之后,還是沒有工作的打算,也不愿離開二老的靈地,便又在家里待了兩年。就在這一年,范仲淹入主開封府,《岳陽樓記》名動天下,然而36歲的包拯還是個“待業老青年”。算算時間,也就是說他的父母在他考上進士后的第三年就去世了,所以說包拯這一決策是萬分正確的,陪生養自己的老父母平平淡淡地走完最后三年,足以看出他的孝心。
包拯是一個有名的清官兒,是提著燈籠照也找不到的好官兒,百姓愛戴他,他也潔身自愛,嚴于律己。為父母守完孝之后,他終于動身前往京城,準備當官兒,他住在小客棧里,夜晚守燈苦讀,寫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他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不攀附權貴,是中國官場上的一股清流,后漸漸被人們崇拜得神化。
據說,包拯臉很黑,面如黑炭,額有月牙。網友經常這樣惡搞:“早朝時,宋仁宗怒曰:包拯怎么不在!……哦看他頭像是黑的,還以為他不在。身負重傷的展昭強撐到開封府,突然眼前一黑,昏倒?不,是包大人出來了。展昭學畫,只見宣紙上一團烏黑,公孫策表示浪費了不少畫紙,展昭卻說,我在畫包拯大人。”等等話語,讓人禁不住捧腹大笑,歷史上的包拯真的很黑嗎?
歷史上記載的包拯其實根本不黑,額頭上也沒有月牙,是一個少有的美男子。只因為他執法鐵面無私,斷案進諫毫不留情,所以被史官和一些寫小說的調侃了。歐陽修說他“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應是指儒家的為人處事規范,就是說他不懂人情世故。 而且他為人剛直,很少笑。黑臉,就是拉著臉。民間就傳成他臉黑的跟鍋底似的了。說額頭上有月牙,則更好解釋了,臉黑得像鍋底,唯有那頭上的月牙好似隱隱閃著光,就如那漆黑夜空中照亮人的月光,包青天,頭頂有青天,歷史相傳,那月牙代表包公日審陽間,夜審陰間,以表明包公的公正和才能,本來那只是一個胎記,像月牙而已,胎記并不明顯,只是影視里夸張了它!
歷史杰出人物故事3
詹天佑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的美稱,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的鐵路——京張鐵路就是由他負責修建的。詹天佑對中國鐵路事業的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從他;留學歸國之后,一直到民國時期,詹天佑都努力不懈,為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
就算天資再如何聰穎,但是一個人想要成才,最終還是要接受火燒鍛煉詹天佑以11歲的幼齡考進了幼童出洋預備班,隨后便遠離家鄉,獨自前往上海接受英文的強化訓練。在上海的出洋預備班里,詹天佑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十二歲的時候成為第一批留美學生的三十個人之一。
遠離家鄉還能忍受,畢竟周圍還是熟悉的人和熟悉的話語。但是到了美國,那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發色和膚色,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內心的煎熬可以知道。
然而詹天佑卻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考取美國西海文小學之后,便知道自己的英文底子不夠用。于是他像背誦四書五經那樣,天天背英語單詞,有空就大大咧咧地拉上外國同學來聊天,加強會話能力。就是在這樣的努力之下,十八歲的詹天佑成功考入知名學府耶魯大學,在土木工程系鐵路專科進行深造。
詹天佑上了大學之后,依然永不言輸,刻苦專研,因此得以使各科取得優異的成績。特別是他的數學,甚至多次獲的獎學金。
不過詹天佑也不是蒙頭讀書的書呆子,他廣泛的愛好和學習能力接受能力,讓他的美國同學都極為吃驚。他課堂上勤奮學習,課后則擁有豐富的業余愛好,他喜愛游泳、滑冰、釣魚、打球,甚至還成為中華棒球隊的隊員。他在球場上出色的能力,讓美國人都震驚。
公元1881年,詹天佑成為當年歸國的105名留美學生中僅有的兩位學士學位獲得者之一。
公元1905年到公元1909年,為了發展商業,清政府決定修建京張鐵路。沒錯這條路就是中國第一條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鐵路,而詹天佑便是這條路的負責人。
當時因為這條鐵路的修建全爭奪不休,清政府決定自主修建。當時外國人議論紛紛,都認為中國人根本不可能修建成這條鐵路,但是詹天佑說:“中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
修建鐵路之初,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詹天佑率僅有的兩名工程學員,艱苦奮斗。盡管工作辛苦,但是詹天佑從未妥協,而是咬牙堅持。“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而路工之難,亦實為向來所未有”這正是當初的情況。詹天佑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他埋頭思考,總能尋找出合適的辦法。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還是講這條鐵路剪建成了。
詹天佑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華鐵路第一人。不是只有奮戰在戰場上的將士才是令人敬佩的愛國者,不是浴血奮斗的革命者才能被稱為愛國者,像詹天佑這種奮斗在中國工程第一線的人也是讓人欽佩的愛國者。
中國在近代可以說是國力衰弱,在世界舞臺上并沒有多少話語權,甚至經常被列強欺辱。當初巴黎和會列強要求將中國的鐵路國際共管,詹天佑立馬致電巴黎和會,據理力爭,維護中國主權。
代表中國出席國際聯合監管遠東鐵路會議的時候,他日夜思考,研究材料,以維護國家主權,防止列強侵犯中國的鐵路主權,最后過度疲勞,引發舊疾,沒有多久就因為心力衰竭而去世。
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煎熬,到底是累到何種程度,才至于威脅到自己的生命。這樣一位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一生,奉獻出自己生命的人,如何不讓后世人欽佩?
看了歷史杰出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