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的故事
檀淵之盟是一個歷史性的盟約。無所謂簽約的好處與壞處,因為關于檀淵之盟的影響自古以來都是眾說紛紜。但是對于檀淵之盟的原因來講,許多人都說是澶淵之盟因北宋軍事積弱。接下來小編就講講檀淵之盟所發生的故事。
澶淵之盟過程介紹
訂立澶淵之盟的導火索還得從公元1004年,遼國南下入侵北宋開始說起。當時遼國不斷騷擾北宋邊境,當北宋由積極攻擊轉變為被動抵御時,遼圣宗親自率兵攻入北宋境內。遼軍勢如破竹,并俘虜了北宋朝廷云州觀察使王繼忠。
宋真宗得知戰事后,想要南下逃亡,當朝宰相寇準得知后,勸告宋真宗北上鼓舞士氣。這時寇準想讓楊嗣和楊業的兒子楊延昭等人率兵抗戰,但是宋真宗沒有采取楊延昭攻敵的建議。宋軍在宋真宗鼓舞下,在澶州射殺了遼軍首領蕭撻凜,大大挫滅了遼軍的士氣。
此時,遼軍陷入兩難境地,雖然他們這次行軍非常順利,但是戰線拉的太長,以致于糧食供給不足。再加上遼軍深入北宋境地,萬一敗給了宋軍,那么遼軍的損失不可估量。在遼圣宗和蕭太后的考慮下,他們想和宋軍議和,恰好宋真宗也有議和之心,遼圣宗便讓降將王繼忠前往澶州表明遼國議和的決心。
接來下,宋真宗便派遣朝廷官員曹利用前往遼國進行談判。因為雙方都有和解之心,于是澶淵之盟過程只持續了不到半年時間,便簽訂成功。宋真宗貪圖安定,為了和遼國議和不惜花費重金,在曹利用的談判之下,公元1005年1月份,宋遼兩國正式簽訂澶淵之盟,盟約內容共有四條。在澶淵之盟的約束下,宋遼兩國和平相處百余年。
澶淵之盟的內容
澶淵之盟是在北宋真宗年間與遼國簽訂的盟約,從澶淵之盟的內容來看,雖然北宋做出了很大讓步,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后,換取了北宋百余年的和平,為開創仁宗盛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1005年,北宋朝廷先后派遣王繼忠與曹利用前往遼國進行談判。同年1月份,北宋與遼國簽訂合約,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內容共有四條,都是圍繞雙方的安定而展開的。澶淵之盟的內容之一就是北宋和遼國是兄弟國,因遼國君主遼圣宗年幼,所以北宋真宗為兄長。其次,北宋和遼國以白溝河為分界線,雙方都要在此撤兵,如果以后有越界的盜賊逃犯,雙方都不能藏匿。
除此之外,北宋和遼國還規定,不能在邊界修城。澶淵之盟的內容之三是北宋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即銀十萬兩,絹二十匹。第四,北宋和遼國決定在邊境設置榷場,以方便兩國貿易往來,加強民間交流。從澶淵之盟的內容來看,雖然北宋每年要向遼國進貢歲幣,但作為一種妥協的方式,北宋用歲幣換來了兩國百余年無戰事的友好局面。
自從澶淵之盟建立之后,兩國依照盟約內容進行活動,從積極方面來說,促進了宋遼兩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后來有史學家評論澶淵之盟的內容說,它影響了中國整個歷史。
澶淵之盟的意義
對于宋朝而言,澶淵之盟的意義大抵是以金錢換取相對的和平,與清朝的馬關條約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盟約締結后,宋、遼兩國之間出現了長達數百年的和平局面,這對中原與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融合有積極的意義。
檀淵之盟后,宋遼兩國還在邊境地區設置了互相貿易的市場,經濟、文化得以頻繁往來,漢族和契丹族兩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乃至精神生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一切對于長期處于硝煙中的百姓而言,生活環境的和平是“澶淵之盟”帶來的最好的影響。
事實上,澶淵之盟在一定程度上是宋遼雙方實力均衡的表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作用。澶淵之盟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歷經爭論的命題。長時間以來都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肯定者認為它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屈辱條約,但簽訂后,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安寧的環境,它還增加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往來,加深各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否定者則是認為澶淵之盟,承認了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后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澶淵之盟的意義,就必須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從經濟、文化、現實狀況等各方面做出考量。
澶淵之盟的影響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在檀淵城展開激戰,而后,在雙方共同的議和意愿下簽訂了“檀淵之盟”,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宋遼軍事沖突,為兩國帶來了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這便是澶淵之盟的影響。
雖然要以歲貢為代價,然而能夠換得邊境的長治久安,對宋真宗來說,當然還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由于澶淵之盟的影響,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國領導人都松了一口氣。
自澶淵之盟簽訂后,宋、遼兩國間百余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邊境恢復和平之后,兩國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據說在這一時期,兩國通使殷勤,宋遼之間外交活動多達三百八十余次。不僅如此,遼國發生饑荒時,宋朝曾主動提供賑災幫助,而宋真宗崩逝后,遼國朝野亦舉國致哀,以示恭敬。
很難想象,曾經將彼此視為心腹大患的兩國,竟因一紙條約而締結為“友好鄰邦”,若說澶淵之盟的影響果真有積極之處,大概也在于此。
然而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澶淵之盟的消極影響,比如王安石等維新變法派認為簽訂澶淵之盟后,宋朝君臣忘戰茍安,重文輕武,完全忘記了自宋太祖時代起收復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壯志,導致大宋國力日弱,民風日益萎靡。對此,后世史學家亦頗有同感,畢竟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為了達到避戰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向強敵妥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