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鄭和遺骨安葬在何處?
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今天學習啦小編想要和大家探討的是:航海家鄭和遺骨安葬在何處?
鄭和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航海家。由于歷史上對太監的傳統偏見與下西洋檔案資料的被焚毀,這位稱雄海上的杰出人物,竟至今還說不準歿于何時、何地,葬于何處。
第一種看法認為鄭和卒于南京,葬在牛首山。據《明史。鄭和傳》載:“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據此推測鄭和老死的地點,大概是在南京。至于葬地,據清代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志》載:“牛首山鄭太監墳,即鄭和埋骨處也。”可知鄭和是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風景區。對于鄭和的卒年,朱泚在《鄭和》一書中提出是宣德九年(1434年)。理由是,這一年跟隨鄭和出洋的王景弘單獨奉使蘇門答刺國,鄭和可能已死。對此看法,30年代法國人伯希和在《鄭和下西洋考》一書中也提及,并認為當時國外流行鄭和死于1431年的看法是一種誤會。鄭鶴聲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一書中認為,鄭和是卒于宣德十年。根據是宣德九年十二月,命罷采買營造諸使只敕南京守備李降、太監王景弘而無鄭和。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備乏人,以黃福參贊南京機務;九月司禮監出缺,以王振為司禮監太監。這時因鄭和已卒,才由王景弘等人繼任。對此卒年,鄭鶴聲是以情勢推測,根據并不充足,近來學者已提出新的看法。
第二種看法認為鄭和卒于古里國,賜葬牛首山。據清代同治《上江兩縣志》載:“(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卒于古里,賜葬山麓。”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發現了南京《鄭和家譜首序》載:“(鄭和)又□□三十余國,亡于王事,歸葬牛首山,賜祭田萬頃,”
據此可知,鄭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卒于古里,葬在牛首山。但卒于去途還是歸途,沒有明確記載。
航海家鄭和
第三種看法認為鄭和卒于古里國,葬在南洋三寶垅。1983年,鄭一鈞在《鄭和死于一四三三年》一文中考證:明代天順元年《非幻庵香火圣像記》載,鄭和于“宣德庚戌(五年),欽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卒于古里國。”又祝允明《前聞記》載,這次航行,船隊是于宣德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到達古里,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魯謨斯回國,三月十一日又到達古里,三月二十日由古里大船回航,六月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回到南京。所以明確鄭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歸國途中死在古里的。應是葬在爪哇之三寶垅。1984年《新民晚報》連載在田邀撰《寶船與神燈》中談到,鄭和是宣德七年(1432年)返航途中,卒于海上,葬于三寶垅的。今印尼爪哇三寶垅,有三寶洞,供有鄭和像,三寶洞旁有三寶墩,相傳為鄭和墓。三寶垅因紀念鄭和而名。但南洋學者對鄭和葬三寶垅之說,認為是傳說附會,不足為信。如鄭健廬《南洋三月記》載:“今三寶洞旁之土墩,即為景弘之墓,相傳為三寶大人埋骨之地。”故此三寶當為王景弘,但王景弘是否死在爪哇也是個謎。
第四種看法認為鄭和卒于海上,葬在海洋。據康熙《江寧縣志》載:“三保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卒于古里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對此,南京鄭和后裔曾談及,回民之風俗,人死后三日內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即行水葬。并聽祖輩人講:“三保下西洋,自身難保。“鄭和死在海外,遺體是不可能運回安葬的。故極有可能是在海上水葬了。當時有其隨從稱”黑大人“者,攜回鄭和發辮和靴子,賜葬牛首山,故牛首山墓是衣冠家。
關于牛首山鄭和墓的具體地點,由于史載也不明確,長期以來不為人們確知,30年代曾有學者專為尋訪。羅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說“鄭和墓在牛首山西南三里獅子山烏石村”。朱泚著《金陵古跡圖考》,談他曾在南京南郊遍訪鄭和墓不得。解放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經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年第一次正式報道了牛首山鄭和墓地的確切地點。現已進行了修理、植樹,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并決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紀念。
鄭和墓地在牛首山南麓,谷里鄉周昉村,西鄰鄭家村,原住守墳戶,至解放前仍有守墳田三四十畝。當地群眾稱此為“馬回回墳”。墓坐北朝南,北對牛首山頂古塔,南望開闊坡地和長江,并有馬鞍形山岡為屏障,是一處背有靠、前有照、周有抱的“風水寶地”。這種依山建墳的葬地,只有封建王族貴戚才能享有。據傳當年墓區原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單拱小橋,惜今皆不見任何可證的標志。因此,這是否鄭和墓?如果是,那是真墓,還是衣冠冢?仍是個耐人尋味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