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歷史故事3則
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名人歷史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名人歷史故事·危如累卵
春秋時期,晉靈公貪圖安逸,講究享樂。他有吃不盡的山珍海味,穿不盡的綾羅綢緞,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覺得還不夠。
一天,他突發奇想,想要修筑一個九層高臺,用來登高望遠,俯瞰全國各地。于是,一聲令下,把全國的財力、人力都集中起來修筑這個高臺。無數農民被征來修高臺,連很多婦女也被征來搞后勤,做飯送水,這樣土地就荒蕪了。
許多大臣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整天這樣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將十分危險,都想向晉靈公進言,勸他別這么做了。可是晉靈公早就下了口諭:“誰敢進諫我修高臺這件事,全部殺無赦!”如此一來,很多人都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再進言了,眼看著形勢越來越嚴重。
有個名叫荀息的大臣終于看不下去了,說:“我得向國君進言勸阻。”大家都說:“這可危險。”“你們放心,我自有辦法。”于是,荀息就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知道荀息肯定是來阻止他修九層高臺的,于是他摘下弓來,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開,一手夾著箭,一手拿著弓,說:“讓他進來吧。”
荀息進來一看,晉靈公箭搭在弦上,看著他說:“荀息,你來干什么?我知道你來干什么。”“大王,您說我來干什么?”“你是來諫阻我修九級高臺吧?你不要說,看見這只箭了嗎?只要你一說這話,我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來勸阻您修高臺的?我說了嗎?沒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項本領,能夠逗您高興,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為了這個來的。”
晉靈公來了興趣,馬上把弓箭放到一邊,說:“你有什么可供我觀賞的技能?讓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這十二個棋子摞起來,然后在這上邊再摞九個雞蛋,還能讓它不倒下來,您信嗎?”晉靈公當然不相信,說:“你給試驗試驗。”
于是荀息就讓手下人拿來十二個棋子,把它們摞了起來,又讓人拿來一筐雞蛋,一個接著一個往上摞,晉靈公看得全神貫注,情不自禁地說:“危險!太危險了!”荀息說:“您別急,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
晉靈公好奇地問:“還有什么比這更危險?”荀息回答:“更危險的是晉國就快滅亡了。現在農民都不種地,女人們都在燒水送飯,糧食自然也就沒了,國庫空虛。鄰國都知道我國的財力已經不行了,都在磨槍擦劍,準備要進攻我們。他們一興兵我們晉國可就亡了。”
聽了這一番話后,晉靈公突然醒悟過來,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臺了。
這便是“危如累卵”這個成語的由來。
——《史記·范睢列傳》
【求解驛站】危險得像壘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形容形勢危險到了極點。卵,蛋;累,同“壘”。
【活學活用】洪水的水位已經超過了警戒線,而且還在繼續上漲,~。
【妙語點撥】晉靈公執迷于貪圖享樂,為了一己歡愉,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修建九層樓臺,使得江山社稷的大廈搖搖欲墜而不自知。為了避免群臣勸諫,不惜以殺身之罪相威脅,真是昏聵到了極點!所幸的是,最終在荀息委婉的勸說下,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土木工程。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不能固執己見,而要理智地聽從別人的勸說,從事物的細微之處看到潛在的危機,不能等到為時已晚才開始后悔。當然,指正他人過錯時,相較于直言,曲折委婉的表述方式,效果更佳。
【近義】千鈞一發
【反義】安如磐石、穩如泰山
古代名人歷史故事·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平王聽信大夫費無忌的讒言,殺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但是又怕伍奢兩個在外地的兒子起兵報仇,就又設計把伍奢的大兒子伍尚騙回來殺掉了。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幸免遇難,輾轉周折,逃到了吳國,發誓一定要報父兄被殺的仇。
伍子胥足智多謀,勇冠三軍,在諸侯中素有威名。他到吳國后,見到了昊王僚,就游說他,請他興兵伐楚。此時,吳國的公子光卻在謀劃著殺掉吳王僚,自立為吳王。他擔心吳王僚得到伍子胥以后會更難對付,就對吳王僚說:“伍子胥之所以來到吳國,是因為要躲避楚王的追殺,他讓您去攻打吳國也是為了報他父親和兄長的被殺之仇。如今,我們興師動眾地去攻打楚國,先不說能不能打下來,就是打下了楚國,對大王您也沒有什么好處,反而是幫了伍子胥的忙,所以我覺得伍子胥不是真正想要輔佐大王,只不過是利用我們為他報私仇罷了。”吳王僚聽了公子光的一席話以后就放棄了伐楚的念頭,而且逐漸地疏遠了伍子胥。伍子胥知道他現在想要報仇,就必須借助吳軍,他也知道公子光一直想當吳王,所以就去投靠了他,并設計幫他當上了吳王,公子光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伍子胥后來也得到了闔閭的重用。一次,吳王闔閭向他請教治國安民的大計,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定,首先要高筑城墻,這樣才能加強防御力量,使其他國家不敢進犯。還要加強軍事力量,充實武器及物資的儲備,這樣就能夠對別的國家形成威懾之勢。同時還要發展農業,只有農業發展了,國家才能富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將士們才有充足的給養,而且要充實糧倉,以備戰時之需。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才有可能發展。”吳王聽了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但是修筑城防,充實武庫,發展農業,都應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辦不好的,應當制定合適的方案。你能不能對應著天象的方位,設計一個能夠震懾鄰國的規劃呢?”伍子胥說:“當然可以。”于是,他派人觀測天象,考察地理,又根據四方鄰國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城門的朝向和大小,造出了堅固的城池。
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很快就使吳國強盛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吳軍大舉進攻楚國,五戰五勝,最后攻陷了楚國郢都,伍子胥終于報了殺父兄之仇。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求解驛站】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字或采取適宜的措施。
【活學活用】我們應~,不能求簡單化一。
【妙語點撥】古人說:“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其實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辯證法。伍子胥提出的“因地制宜”是一種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務實的態度,更是一種創新的境界。他將建造堅固城池涉及的天文地理等知識進行重新聚合、置換、碰撞,使得吳國強盛起來,充分體現了伍子胥的遠見卓識。
【近義】因勢利導
古代名人歷史故事·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西周末期,周厲王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紛紛在私底下指責周厲王的暴行。
上卿召穆公三番五次地勸諫厲王:“大王的苛捐雜稅太多了,百姓生活很艱苦,都心存不滿,快無法忍受了!”厲王聽了之后很是憤怒,就從衛國找來一批巫師,把他們分派到全國各地去,讓這些巫師用“神術”去監視那些指責他、對他心存不滿的人,一經發現,就抓住殺掉。一時間,百姓人人自危,沒人敢再議論朝政,連在街上碰到親戚朋友打招呼,人們也只敢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而招來殺身之禍。
周厲王得知百姓已經沒有人再公開指責自己了,便得意洋洋地對召穆公說:“你看,謠言很容易止住的嘛!現在沒有人再說我的壞話了吧。”
召穆公聽后很是無奈:“您這樣做只是暫時減少了異議。您可知道,用這種方法去堵老百姓的嘴,比用泥土堵住河道更可怕。河道被堵塞,溢出來的水會沖垮堤岸,沖毀房屋,會有更多的人遭受水災。百姓對您的怨恨和水是一樣的,只能用疏導的辦法。所以,治理百姓也應該讓他們自由發表意見。”
召穆公看看周厲王,繼續說:“古代天子處理政務,讓公卿列士獻詩,瞽官獻曲(民間歌謠),史官獻書(記載古代帝王事跡),師官讀格言,瞍官朗誦,蒙官誦讀,樂工們箴諫,平民百姓把對政事的意見間接地傳達給天子,天子身邊的近臣向天子進陳規諫之言,與天子同宗的大臣盡力彌補、監督天子的過失。瞽官、史官用音樂和禮法教育天子,上了年紀的師傅也經常對天子進行規勸、警告,天子再斟酌取舍,付諸行動。這樣天子才不會做錯事。”
“百姓有嘴如同大地和山川一樣,百姓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和壞才能體現出來。百姓認為好的政策就實行,百姓認為不好的政策就應防范。百姓心中所想的從口中說出來,如果是好的政策就要施行,怎么能采取堵塞的方法,不讓百姓說話呢?百姓心中擔憂某些問題自然會說,一些事情他們考慮成熟之后也要說,這些你怎么能堵得住呢?就算暫時能夠堵住百姓之口,但又能堵多久呢?如果堵住了他們的口,誰還能為國家提出好的建議呢?”
然而,遺憾的是,召穆公這番苦口婆心的精彩論述,周厲王根本沒聽進去,他仍舊是我行我素。就這樣,一晃三年過去了,百姓終于無法再忍受厲王的暴政,起義反抗。他們抓住了周厲王,將他流放到彘(今山西省霍縣)去了。這次起義,史稱“國人暴動”。
——《國語·周語上》
【求解驛站】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防,阻止;甚,超過。
【活學活用】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所以他廣開言路、善納忠言,終成一代明君。
【妙語點撥】古語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屢次規勸橫征暴斂的周厲王,周厲王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防民之口”,這種做法本身即是一種“失民心”的做法,這種做法不會降低他的失誤,也不會消除民眾的憤怒。周厲王終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可悲!可憐!卻又在情理之中。假如當初他勤政愛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么,他就可以在皇帝的寶座上安穩地一直坐下去。無論何時,處于何種境遇,都要記住:君與民,是舟與水的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離不開一國之君,更離不開國民。
【近義】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名人歷史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