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李白的四次婚姻
李白一生結過四次婚,或者說有過四段婚姻生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李白的四次婚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李白的四次婚姻:
從文獻記載看,大致情形是這樣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較為正式的,中間兩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兩段婚姻的對象都是有來歷的婦人,她們的祖先都曾經做過宰相,而且都是權重一時的宰相,中間兩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劉,后者只知道是一個山東女子,姓氏都沒有留下來;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見的男婚女嫁形式,而都是“女婚男嫁”——李白做的是上門女婿,俗話所說的“倒插門”。
四段婚姻生活,李白當然是得到過不少快樂的,但是,煩惱也實在不少。
李白第一次結婚,是在二十七歲,婚姻的對象是安陸(在今湖北省)的許氏。許氏出身高門望族,其祖父許圉師曾經做過左丞相。許圉師的父親許紹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淵同過窗,后來被封為安陸郡公。許圉師因為小兒子許自然打獵時殺了人,為抵罪遭到貶謫。但是,百年之間,許家一直是簪纓滿門,相當興旺的。李白這一次結婚,居間搭橋牽線的是一位姓孟的州縣副職官員。
李白跟這位許氏夫人大約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名平陽,兒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為伯禽。李白后來帶著兒女,移居東魯(今山東濟寧),詩文之中再也沒有出現許氏身影。有人以為許氏病故,有人以為婚變,沒有定論。我傾向于許氏系病故的說法。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間,大部分時間過著類似隱居的生活。住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造了石頭房子,開墾出山田。耕種之余,每天讀讀書,時常呼朋喚友一起賦詩、飲酒。應該說,日子過得挺滋潤。估計前半段時間,夫妻的關系還是可以的。后半段時間,李白忽然頻繁離家外出,有時候是為了尋找做官機會,有時候是為了尋訪名勝古跡。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關系可能有了變化。
這一段婚姻,最讓李白煩惱的是入贅一事。入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情。即使他是胡人,傳統觀念相對淡薄一些,但是,從李白內心講,顯然是不情愿的。這種煩惱心思,他的一些詩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詩的“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鄴中贈王大人》一詩中的“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英豪”、“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等詩句,都不難品味出李白的苦惱心情。
許氏病故之后,李白帶著兒女移居東魯。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東。這大概就是后來杜甫等人稱李白為山東人的由來。到了山東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當時做著兗州長官佐副的官職),幫助李白續娶了一位劉姓婦人。
這位劉姓婦人,不是一個浪漫之人,她對李白的詩歌完全不感興趣,對李白整天只知道飲酒作詩、高談闊論而不懂得掙錢養家,讓她過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滿乃至厭惡,二人關系,終于以離婚了結。
跟劉氏的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無疑是很郁悶的。他的遠大理想,他的詩酒山水之樂,一定都曾經遭受劉氏無數次的數落、嘲笑和痛罵——后來他在詩中把劉氏比作漢人朱買臣妻子,足以證明。這一時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詩篇中流露出來。《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等詩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實際的言行舉止,遭到了魯人的譏笑。《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后四句,“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顯然是跟劉氏離婚之后,李白郁悶心情的一次大釋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婦人只是妾,并未扶正。這位婦人原來是李白的一個鄰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辦法納為妾的。李白有一首《詠鄰女東窗下海石榴》詩,專門表現詩人對這女子的愛慕之情。詩如下: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
從這首詩看,李白很可能經過了一個暗戀、苦戀、追求的戀愛過程。如果把這一段婚姻理解為李白的自由戀愛,未嘗不可。之所以是納妾,而不是娶為正室,原因可能是這位鄰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屬于士大夫階層的李白不得將其娶為妻子。
這位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著李白生活,還是離婚、夭折了,都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她給李白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頗黎。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他們結婚的地點在宋州(今天河南商丘一帶),時間應是天寶十二載(753年)之前,李白五十歲左右。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寫給這位宗氏妻子的詩歌體書信和他代替妻子寫給自己的詩歌,僅天寶十四載就有《秋浦寄內》《自代內贈》《秋浦感主人寄內》等,詩中飽含著思念之情。由此不難想象,宗氏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婦人,李白對她是相當有感情的。
宗氏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亂期間,兩人離多聚少。李白因為曾從永王李璘,被關進監獄,定為叛逆罪,長流夜郎。其間,宗氏利用其家族關系,設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兩人曾經重逢聚首。李白61歲那年,曾親自送宗氏去廬山拜訪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樣,都是狂熱的道教信徒,兩人都向往得道成仙,一旦羽化而去,可謂志同道合。相比較而言,李白跟宗氏在一起的十來年時間,應該是比較和諧的。
李白的詩名萬古流芳,美妙的詩篇給后人無限美的享受,但是,論養家糊口,論照顧妻子兒女,他實在是一個最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相關資料介紹: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于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