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奮的故事及簡介
石奮,字天威,號萬石君,河內(nèi)郡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西漢大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石奮的故事及簡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石奮的故事及簡介:
石奮年輕時追隨漢高祖劉邦,在劉邦身邊做近侍官員,他雖然不通儒術(shù),但待人恭敬,做事謹慎,深得劉邦賞識。
漢文帝在位期間,因為石奮行事謹慎,任命他擔任太子太傅職務。漢文帝去世后,太子劉啟繼位,他就是漢景帝。漢景帝重用石奮,使他官居九卿之位。由于石奮過于恭敬謹慎,漢景帝對他有些畏懼,不愿意他常伴隨在自己身邊,就調(diào)他做了諸侯丞相。
石奮非常重視對晚輩的教育,教子有方,他的長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因為性情溫馴,對長輩孝敬,辦事謹慎,官位做到二千石(每月享受一百二十斛糧食俸祿的官職)。漢景帝感慨地說:“石奮和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做人臣的尊貴榮耀竟然集中在他們一家。”此后,漢景帝就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石奮年老后,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告老回家。石奮免官后,仍然保持行事謹慎的作風。石奮已經(jīng)成年的子孫在身邊時,即使是閑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齊,嚴肅謹慎。石奮在外面做小吏的子孫晚輩回家看望他,石奮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見他們,并且從不直呼他們的名字。石奮的子孫中有人犯了過錯,石奮從不責斥他們,而是坐到側(cè)旁的座位上,對著餐桌不肯吃飯。其他的子孫看到石奮的樣子,就紛紛責備那個有錯誤的人,再通過族中的長輩向石奮求情,最后,犯錯誤的人往往裸露上身向石奮表示認錯,并表示堅決改正,石奮才答允他們的請求。
一次,石奮擔任內(nèi)史職務的四兒子石慶在外面喝醉了酒,回家進入里門時沒有按照應有的禮儀下車。石奮聽到這件事后不肯吃飯。石慶酒醒后得知父親不肯吃飯,非常恐懼,袒露上身向石奮請求恕罪,石奮仍不允許。石奮的長子石建和家族中的很多人都袒露上身為石慶向石奮求情,石奮才責備說:“內(nèi)史是尊貴的人,進入里門時,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內(nèi)史坐在車中依然故我,不知約束自己,本是應該的嘛?”說完就吩咐石慶走開。從此以后,石慶和石家的弟兄們外出漢家進入里門時,都下車快步走回家。
石奮對子孫督責甚嚴,他的子孫都能遵從他的教誨,像他那樣做人做事。
建元二年(前139),郎中令王臧因為推崇儒學獲罪。皇太后認為儒生大多言行浮夸不夠樸實,而石奮一家行事嚴謹,與儒生們的言行形成鮮明對照,于是就讓石奮的長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做了內(nèi)史。
石建擔任郎中令職務,每五天休假一天。石建休假回家時,常常先進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詢問父親的情況,然后將父親的內(nèi)衣拿到去門外的水溝邊親自洗滌。
石建在本職工作中極其謹慎,時刻注意維護皇帝的尊嚴,每次他對皇帝進行勸諫,總是選擇只有皇帝和他兩人在場的時候暢所欲言;而在舉行朝會的時候,他總是裝出不善說話的樣子,不說任何損害皇帝尊嚴的話。皇帝對石建的謹慎非常贊賞,對他非常尊敬,給予他很高的禮遇。
石奮的小兒子石慶曾經(jīng)擔任太仆(掌管皇帝車輛、馬匹的官員)職務,一次,石慶為皇帝駕車外出,皇帝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沒有立即回答,而是用馬鞭一一點數(shù)馬匹后,才舉手示意說:“六匹。”石慶在石奮的幾個兒子中是性格最為簡略疏粗的,做事尚且如此小心謹慎。
后來,石慶擔任齊國丞相,齊國上下都敬慕石慶的家風,齊國不用發(fā)布政令就非常安定。齊國的民眾感激石慶治理齊國的功績,為他立了“石相祠”。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確立太子,委任石慶為太子太傅。七年后,漢武帝任命石慶為御史大夫。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任命石慶為國家丞相,封他為牧丘侯。
當時,石奮一家孝順謹慎的生活作風聞名天下,成為眾人仰慕的道德楷模。
石奮的簡介:
石奮(?-前124)西漢大臣。字天威,號萬石君,河內(nèi)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無文學,恭謹無比。初為小吏,侍高祖。帝愛其恭敬,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為九卿,身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號為萬石君。以上大夫祿養(yǎng)老歸家。"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司馬遷認為石奮雖不善言談,但卻敏于行事。
萬石君名叫奮,姓石。(當時)十五歲,做小官吏,侍侯高祖。高祖和他談話,喜歡他的恭敬,問他說:"你還有什么人?"回答說:"我只有母親,不幸失明,家里貧窮,還有一個姐姐。"高祖說:"你能跟隨我嗎?"他說:"愿意盡力效勞。"于是高祖召他姐姐來封為妃子,讓石奮任中涓,把他家遷到長安城里的中戚里,這是因為姐姐做了妃子的緣故。他做官靠積累功勞當上了太中大夫。沒有文才學問,但恭敬謹嚴沒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奮的長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慶,都因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辦事謹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光寵竟然集中在他一家。"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晚年,萬石君回家養(yǎng)老,每年根據(jù)定期作為大臣參加朝會。經(jīng)過皇宮的門樓,萬石君一定下車快步走,看見皇帝的車駕,一定俯身按著車前橫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孫做小官。回家來進見他,萬石君一定穿著朝服來接見,不稱呼名字。子錯誤,不譴責,因此而不坐正座,面對食案而不吃。然后兒子們互相責備,通過長輩的幫助說情,光著上身堅決地謝罪,改正錯誤,才答應。皇上時常給他家賞賜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著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孫遵循他的教導,也和他一樣。萬石君一家憑著孝敬謹嚴而聞名于各郡各國,即使齊、魯?shù)胤侥切┤迳尿\莊重的行為,都自認為比不上他。
長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兒子石慶任內(nèi)史。石建有事應該向皇帝說,避開別人,暢所欲言,說的懇切,到了朝廷上進見就好像不會說話一樣,因此連皇帝也尊重他。上書奏事,奏章經(jīng)皇帝閱后發(fā)回。石建讀它,說:"寫錯了'馬'字下面腳連尾應該五筆,如今只有四筆,少一筆。皇帝會譴責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謹慎,即使是別的小事也這樣。小兒子石慶喝醉了回家,進入外門沒有下車。萬石君聽說了,不吃飯。石慶害怕,光著上身去請罪,沒有許可。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體請罪,萬石君責備說:"內(nèi)史是顯貴的人,進入鄉(xiāng)里,鄉(xiāng)里的長輩都走開回避,而內(nèi)史坐車中很自在,正是理所當然!"于是讓石慶走開。石慶任太仆,為皇帝駕車外出,皇上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馬數(shù)完。舉起手說:"六匹馬"。石慶在兒子中是最簡略隨便的了,尚且這般謹慎。他任齊國相,全齊國的人都仰慕石慶家的好品德。不發(fā)表什么意見,齊國就感化而很太平,給石慶建立生祠。
太史公說:孔子有句話說"君子言語要遲鈍,行動要迅速",說的大概是萬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這可以說是行為忠厚的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