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朱高煦的故事
歷史人物朱高煦是一個被活生生烤死的王爺,這是怎么回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人物朱高煦的故事,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人物朱高煦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會被稱為“王”呢?所謂“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天子的稱呼。自從秦王嬴政稱帝后,“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這個爵位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的人才會被加封。到了漢朝,被稱為“王”的人一般是指皇子、皇帝的兄弟們,到了隋煬帝的時候,便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王。而這種制度也被后來的皇室們所繼承,一直沿用至清朝的滅亡。
由此看來,王爺的身份和地位非同一般,大都是皇家的一脈血統,其尊貴不言而喻。但也有例外,皇室之外的人也有被稱為王的,一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褒獎,有時也會加封為王。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筆者在此就不多說了。
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上誕生了好幾千位王爺,但是其中有一位王爺你必須知道,那就是歷史上曾被火活生生烤死的王爺,是不是很驚訝啊!沒聽說過吧,或者你根本不知道。其實,歷史上的確還就有這樣一位王爺,他的地位絕對顯赫,還是皇家的一脈血統,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說到這里,肯定要有人問了,堂堂明成祖朱棣的兒子,地位顯赫,身份尊貴,怎么就被火活生生的烤死了呢?說到其原因,那就要從朱高煦謀反叛亂說起了。
朱高煦生性兇悍,且言行輕佻,為太祖所厭惡。后來,成祖即位后,朱高煦便嶄露頭角,多次跟隨成祖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當時朝廷正在商議立儲之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喜歡朱高煦,常常在成祖面前稱贊他功勞很大,因而受到成祖朱棣的寵愛。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被封為漢王。
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沒多久,他的兄長朱高熾便被定為皇太子,此時的他深為失望,仗著自己戰功赫赫,對兄長朱高熾極為不滿,不把他放在眼里。成祖多次訓示,他根本不聽。最后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引起了成祖的憤怒,被流放到山東的一塊小封地樂安。
自從朱高煦被成祖流放到樂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預謀奪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成祖御駕北征,死于回師途中。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熾即皇帝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在位僅十個月,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暴死,終年47歲。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隨后,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即位,改年號宣德,是為宣德帝。隨著他侄子朱瞻基的登基,漢王朱高煦的憤怒心情更加沸騰了起來。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樂安起兵謀反,派遣親信枚青等潛到北京,聯合他的舊部作為內應,英國公張輔獲知后將他們逮捕,并上奏皇上。當時,朱高煦已與山東都指揮靳榮等約定一起謀反,又聯絡了天津、青州、滄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揮作為策應。公開發放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馬匹。
朱高煦還設立五軍,即前、后、左、右、中五路軍,由指揮王斌統領前軍,韋達統領左軍,千戶盛堅統領右軍,知州朱恒統領后軍,朱高煦的兒子們各監督一路軍,朱高煦親自統領中軍。世子朱瞻坦居守樂安,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帶領四哨兵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為太師、都督、尚書官職等,成立了另一個中央政府,一場叛亂即將爆發。五天后,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舉了他的不滿以說明他的行動事出有因。他指責皇帝把貴族頭銜封給文官,從而違背了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矩,他還指責皇帝在選用官員時判斷不當。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對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這一次,他們沒有得到響應。
在聽到起事時,宣宗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九月九日,在大學士楊榮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宣德帝御駕親征,在沙場老將薛祿的率領下,一支有兩萬士兵的先鋒隊于九月二十一日圍攻樂安。在勸誘叛王朱高煦投降未成后,他們于次日猛烈攻城。
結果朱高煦出降,他和他的隨從一起被解回京師,朱高煦被軟禁于皇城內。宣宗念叔侄之情,前往禁錮朱高煦之所探望,朱高煦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蓋住朱高煦。朱高煦在缸內運力欲舉起銅缸砸向宣宗。宣宗大驚,急命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其后妃韋氏及諸子俱被處死。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000多名官員被發配邊陲。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皇帝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終因朱高煦的悲慘失敗而結束!
自古以來,謀反者沒有一個是好下場的,可是漢王朱高煦卻不吸取前人之鑒,非要犯上作亂,爭奪帝位,最后落得個被宣帝下令活活烤死在銅缸內的悲慘下場,如此這般,真是讓人噓唏不已啊!
其實,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像漢王朱高煦這樣謀反叛亂的王爺可謂是不勝枚舉,但是其悲慘的結局像他這樣的卻是絕無僅有的。
歷史人物朱高煦簡介: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朝宗室、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后隨父親起兵靖難,累立戰功。成祖即位后,封為漢王,藩國云南。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卻在宣宗親征后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后與諸子相繼被殺。
漢王朱高煦,成祖第二子。性情兇悍。洪武年間,太祖將各位王子召往京城學習。朱高煦不肯學,而且言行輕佻,為太祖所厭惡。
太祖去世后,成祖派仁宗及朱高煦進入京城。朱高煦的舅舅徐輝祖見他游手好閑,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誡他。他不聽勸告,并偷走徐輝祖的一匹好馬,徑直渡江返回燕,朱高煦在歸途中動不動就殺死官民,到涿州時,又擊殺驛丞,于是朝臣以此指責燕。成祖起兵時,仁宗留守,朱高煦跟隨成祖,曾為軍中先鋒。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乎被瞿能趕上時,朱高煦率領數千精銳騎兵,上前決戰,將瞿能父子斬于陣前。到成祖東昌兵敗,張玉戰死,成祖只身逃走時,又是朱高煦率軍趕到,擊退南軍。徐輝祖在浦子口打敗燕兵,朱高煦率領番騎奔來。成祖大喜,說:“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朱高煦指揮番騎,拼力作戰,南軍這才退兵。成祖屢次瀕臨危難而轉敗為勝,朱高煦功勞很大。成祖認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負,恃功驕縱,經常違法。
成祖即位后,命朱高煦率軍前往開平防守邊境。當時朝廷正在商議立儲之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喜歡朱高煦,常常在成祖面前稱贊他功勞很大,幾乎廢立長子。成祖最終還是認為長子仁愛、賢能,況且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過失又多,沒有改立朱高煦。
永樂二年(1404),仁宗立為太子,朱高煦封為漢王,藩地為云南。朱高煦說:“我有何罪,要被排斥到遠隔萬里之地。”不肯前往。朱高煦跟隨成祖巡幸北京,極力請求與其子一起返回南京。成祖不得已,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朱高煦求得天策衛為護衛,動不動就自比為唐太宗。不久,他又乘機請求增加兩護衛,其所作所為更加放縱。
成祖曾命他與仁宗一起謁拜孝陵。仁宗身體肥碩,且有足疾,在雨中由使臣攙扶行走,還常常失足。朱高煦便從后說道:“前人失足,后人知警。”當時是皇太孫的宣宗,在其后應聲道:“更有后人知警啊。”朱高煦回首失色。朱高煦身高七尺余,動作輕捷,善于騎射,兩腋皮膚長似數片龍鱗。朱高煦依仗自己威武雄壯,又每次隨軍北征,跟在成祖左右,便經常在成祖面前挑撥是非,陷害東宮,因為他的譖言,使解縉致死,黃淮等人被捕下獄。
十三年五月,朱高煦改封青州,又不想前往。成祖才開始懷疑他,賜詔說道:“你既已受封藩地,豈可常居守邸。前因云南遙遠,害怕前往,而今封于青州,又托故欲留,前后恐非實意,此命更不可辭。”但是朱高煦仍拖延自如。私自挑選各衛壯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屬兵部,縱使他們四處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將他們擒獲懲處。朱高煦大怒,手持鐵勺擊殺徐野驢,對此無人敢言。朱高煦于是僭用御用車馬器物。成祖聽說后十分生氣。
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盡獲其違法之事數十樁,于是對他予以切責,褫奪其冠服,將他囚禁于西華門內,并準備將他廢為庶人。仁宗流淚力救,成祖乃削其兩護衛,處死其左右狎昵數人。第二年三月遷封樂安州,命其即日啟程。朱高煦到樂安后,心中怨恨,便急于謀反。仁宗多次以信警告,他卻不肯悔改。
成祖北征而死。朱高煦之子朱瞻圻當時正在北京,窺視朝廷情況,迅速報告其父,一晝夜信使往返六七次。朱高煦也連日派人潛入京城,伺機叛亂。仁宗獲悉后,反而更厚待他。寫信將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其歲祿,賞賜數以萬計,然后仍命其返回藩地。封其長子為世子,其他兒子均為郡王。在此之前,朱瞻圻怨恨父親殺死其母,屢次揭發父親罪過。成祖聽后說:“你們是父子,你這么做于心何忍呢?”朱高煦入朝,則將朱瞻圻前后窺報朝中情況一事全部上奏皇上。仁宗于是將朱瞻圻召來說道“:你在父子兄弟之間,讒害至此,我念你年紀尚幼,不處死你。”乃命朱瞻圻守護鳳陽皇陵。
不久,仁宗去世,宣宗從南京前往奔喪。朱高煦企圖在路上伏擊,因行動倉促,未能成功。宣宗即帝位后,對朱高煦及趙王的賞賜比其他王府優厚。朱高煦有一天向宣宗提出請求,同時敷陳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又復信答謝。并因此對群臣說:“皇祖曾囑咐先皇,說皇叔存有二心,應當加以防備。但先皇十分厚待皇叔。而今皇叔所言,果然出于一片誠心,說明他已革心,皇祖此話可以不聽從。”以后朱高煦提出任何請求,宣宗都委曲順從。而朱高煦則更加放肆。
宣德元年(1426)八月,朱高煦終于謀反。他派遣親信枚青等潛至京城,約集舊功臣為內應。英國公張輔將他們逮捕,并予以上奏。
當時朱高煦已與山東都指揮靳榮等約定,又在衛所散發刀箭、旗幟,奪取了相鄰郡縣所有馬匹。設立五軍:指揮王斌統領前軍,韋達統領左軍,千戶盛堅統領右軍,知州朱恒統領后軍,諸子各自監督一軍,朱高煦親自統率一軍。世子朱瞻坦留守,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統領四哨。部署已定,朱高煦又偽授王斌、朱恒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御史李濬因父喪在家守喪,朱高煦招他前來,李..拒不從命,并改名換姓,抄小路趕往京城稟報謀反一事。宣宗仍不忍用兵,而派宦官侯泰前去送信。
侯泰一到,朱高煦便大軍壓陣會見侯泰,他南面而坐,對侯泰大聲說道“:永樂年中皇上聽信讒言,削除我的護衛,將我遷徙樂安。仁宗也僅以黃金、絲帛對我加以引誘,我豈能這樣郁郁不樂地生活?你回去答復宣宗,迅速將奸臣夏原吉等捆綁送來,然后再慢慢商議我的要求。”侯泰非常害怕,面對朱高煦只是連連卑恭應答而已。返回京城后,宣宗問起漢王說了些什么話,治兵情況如何,侯泰都不敢如實回答。
當月,朱高煦派遣百戶陳剛,又親自寫信給公侯大臣,大多是指斥之言。宣宗嘆道“:漢王果然謀反。”于是商議派遣陽武侯薛祿率軍前往征討。大學士楊榮等則勸說宣宗親征。宣宗認為楊榮等的建議正確。
張輔上奏說:“朱高煦一向懦弱,臣愿領兵二萬,將其擒獲獻給皇上。”宣宗回答說:“你誠然可以擒獲此賊,但我才剛剛即位,也許還有心懷二意的小人,朕若不親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于是宣宗率軍從京城出發,御駕親征。經過楊村時,宣宗騎著馬,回頭對隨從大臣問道“:你們估計朱高煦會有什么計謀呢?”有的大臣回答說“:一定會先攻取濟南,作為其巢穴。”有的則說:“他昔日不肯離開南京,而今必然引兵南下。”宣宗聽后說道:“你們都說得不對。濟南雖近,卻不易攻取,聽說大軍到來,他們也來不及進攻。護衛軍家住樂安,必然內顧,而不肯直趨南京。朱高煦對外夸耀、欺詐,其實內心十分膽怯,遇事多疑而不能決斷。如今他敢謀反,是輕視朕年少新立,眾心未附,不能親征。而現在聽說朕率軍親征,便已喪膽,還敢出戰嗎?所以大軍一到即可將他擒獲。”
朱高煦開始聽說薛祿等率軍,攘臂大喜,以為容易對付。后來獲悉宣宗親征,才害怕起來。當時有人從樂安前來歸附,宣宗厚賞他們,命其回去曉示其他人。又寫信給朱高煦說:“張敖失國,始于貫高;淮南被誅,成于伍被。而今六師壓境,漢王你馬上交出首倡謀反之人,朕便可免除你的過失,恩禮如初,不然,一旦被擒,有人會將你看成奇貨,捆綁起來獻給朕的,到那時你就悔之晚矣。”
征討大軍前鋒到達樂安,朱高煦約定次日清晨出戰。宣宗命大軍在寢萇上吃飯,星夜兼程,御駕停留樂安城北,軍營堵住樂安四城門。賊軍據城而守,王軍發射神機銃箭,聲震如雷。諸將請求立即攻城,宣宗不許。再下詔諭示朱高煦,可他均不作答。
這時城中許多人都想捉拿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十分恐懼。便秘密派人到宣宗所駐帳幕,表示今晚辭別妻兒,便馬上出城認罪歸降,宣宗允許。當夜,朱高煦將兵器及叛逆謀反來往的書信全部焚毀。第二天,宣宗移駐樂安城南。朱高煦準備出城,王斌等極力勸阻說“:寧可戰死,不為人擒。”
朱高煦哄騙王斌等重新入宮,然后偷偷從小路出城拜見宣宗。群臣請求將其處以正典之刑。宣宗不同意。只是以彈劾奏章曉示他,朱高煦叩首說道:“臣罪該萬死,唯聽陛下之命。”
宣宗命朱高煦寫信召其諸子,余黨全部就擒。宣宗赦免城中守軍之罪,協從者也不予問罪。命薛祿及尚書張本鎮撫樂安,將樂安改名為武定州,然后班師回朝。
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在西安門內建造房屋,將他們禁錮于內。王斌等均被處死,只有長史李默因曾進諫而免死,被貶謫至口北為民。天津、青州、滄州、山西諸都督指揮相約舉城響應者,事發之后相繼被誅,共六百四十余人,那些故意放縱與藏匿反賊而獲罪被處死或戍邊者達一千五百余人,被編為邊民者達七百二十人。
宣宗親自寫成《東征記》以示群臣。朱高煦及諸子均相繼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