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故事12則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從劉邦(見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元年,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韓信的故事12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韓信的故事12則
韓信的故事1.高地葬母
韓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后,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韓信將母親安葬在這塊高地上,似乎在向人們傳遞著某種信息:韓信雖然是一個窮苦孩子,但是將來一定會發達的,待有朝一日成功之時,一定會為母親安排風光的守冢。
韓信的故事2.怒絕亭長
韓信在下鄉亭長家吃閑飯,幾個月后,引起亭長妻子的不滿,前一大早就燒好飯,在床上就把飯吃了。等到吃飯時間韓信去了,就不為他準備飯食。韓信看出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韓信的故事3.漂母之恩
韓信在城下釣魚時,有許多老婦在沖洗絲絮,其中一人見韓信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對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報母。”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意思是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希圖報答嗎?
韓信的故事4.胯下之辱
淮陰有個屠戶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并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檔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韓信的故事5.項羽事楚
命運多舛秦末,項梁起兵反秦,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后,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采納。
韓信的故事6.離楚歸漢
韓信離開楚軍,投奔劉邦,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己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日仰視,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談,很欣賞他,于是進言漢王。漢王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韓信的故事7.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蕭何的賞識,卻始終不被劉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蕭何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騎上馬去追韓信。追上韓信后,蕭何問韓信為什么要走,韓信說:“漢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這兒也沒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別人。”蕭何說:“你先別走,和我一塊回去。如果這次漢王再不封你為大將,你再走也不遲呀。”在蕭何的再三懇求下,韓信勉強跟蕭何回去了。
韓信的故事8.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有一回,漢高祖劉邦在和韓信的閑談中,議論朝領的軍事才能。到后來,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說:"陛下您最多能指揮十萬人。"劉邦又間:"那么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韓信的自信。
韓信的故事9.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與韓信議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于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偷渡陳倉。
韓信的故事10.斷水塞流,大破聯軍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與齊楚聯軍對峙于濰水。韓信連夜秘密派人裝滿一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這樣下游河水變淺了。次日上午。當齊楚聯軍剛剛走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漢軍扒開沙袋,飛瀉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軍截為兩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計其數。韓信回兵追殺過去,一舉全殲了已過河的齊楚聯軍。齊王逃跑,尤且(齊楚聯軍主帥)戰死,留在東岸尚未渡河的齊楚聯軍見主帥已死,紛紛棄甲曳兵,落荒而逃。就這樣,漢軍一舉占領了齊國全境。
韓信的故事11.四面楚歌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該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后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后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人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喪失斗志,被漢軍一舉聚殲于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己去,自剔于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的故事12兔死狗烹
韓信是劉邦奪取天下的第一功臣。然而韓信的智謀和才能又深深為劉邦所嫉妒。當項羽的軍隊被打敗后,齊王韓信的軍隊就被劉邦奪取了。不久后,劉邦又設計抓捕了韓信,韓信就說了,果然像有人說的那樣,"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帝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了,我當然也該被烹殺啦。雖然這次劉邦沒有殺韓信,但把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破齊之戰:
在劉邦重振聲威挽回敗局的同時,韓信對自己的任務也完成得相當順利。攻齊是他既定計劃之中的事,只不過被劉邦給攪亂了,現在他又很快重組了一支新軍,作為一個杰出的軍事家,韓信訓練新軍也很有所長,很快這支新軍就可以投入使用,這時,劉邦為了監視和控制韓信,又把心腹曹參和灌嬰調給了韓信,客觀上,這也多少壯大了韓信的軍隊實力。韓信看看準備得差不多了,楚漢斗爭正激烈,早一點拿下齊國對漢王劉邦顯然有利。于是,于九月率軍東征齊國。
齊國這時的頭面人物是田橫,田橫本來與楚王項羽不合,只是劉邦彭城兵敗后迫于項羽的威力和項羽講和,但并非項羽的真實同盟,在楚漢之爭中他并沒幫過項羽的忙。但田橫也不甘心投降劉邦,他寧愿自保他的割據勢力,即使他要站在劉邦這一面來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據勢力的獨力和完整,比如說劉邦封他一個諸侯王什么的他還會考慮一下。
于是,他對韓信一直有所防備,在韓信破趙后田橫就更是加強了各方面的作戰準備。這一次韓信進軍,他調集了二十萬大軍屯駐歷下(今山東濟南),決心與韓信頑抗到底。
正在這時,劉邦手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謀士酈食其向劉邦自告奮勇前去勸降齊國,劉邦就采納了這個建議。酈食其來到齊國后,對田橫是恐嚇加利誘。田橫、田廣本不是項羽的忠實盟友,對率兵前來的韓信心里更覺沒有必勝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酈食其給說動了心。
田橫決心降漢,自然對韓信的漢軍就放松了警惕,對酈食其他則覺得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日日與酈食其置酒高會,以為天下無憂了。
可是,田橫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他不知道酈食其前來勸降并非漢王劉邦本意,只是酈食其請得劉邦同意而來,劉邦口頭上答應了酈食其前來勸降,但他的心中還是愿意韓信為他把齊國用兵力徹底平定下來,以達一勞永逸之功。所以,劉邦并沒有把酈食其前去齊國勸降的事通知韓信,酈食其勸降齊國之后劉邦也沒有命令韓信停止對齊國用兵。
當然,對于劉邦如此的用心酈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橫就更加不知道了。韓信對劉邦的想法也摸不透。當他大軍壓到齊邊境上時才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他頗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應該怎么辦才好。進軍呢不妥,別人已同意投降了,不進軍吧似乎也不太對勁。最后他開始從思想上偏向于退軍。
在韓信對攻打齊國正陷入打與不打的兩難之中時,他身邊有個叫蒯徹的謀士看出了劉邦的態度和用心,就前來向韓信獻計。蒯徹是范陽人,史書上稱他為蒯通,是因為要避漢武帝劉徹之諱,才將徹字改為了“通”。蒯徹其人才學很高,觀人、辨勢有獨到的眼光,當初項梁準備攻范陽時就是他站出來,憑三寸之舌先說服范陽令,再向項梁求情,使范陽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項梁,沒有動刀動槍,使這十五城免遭戰爭劫難。現在,他又看穿了劉邦的意圖,向韓信獻策。后來他還向韓信獻過
一次非常重要的計策,但韓信未采納。因而韓信被劉邦所害,并牽連到他,他又憑三寸之舌打動劉邦,使自己免于一死。
蒯徹見韓信欲罷兵不攻齊國,覺得韓信此舉不妥,他來對韓信說:“大您攻打齊國是遵漢王之命行事,而漢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勸降齊國,并不把派人勸降齊國的事通知您,您不覺得這里面有什么不對的嗎?現在,漢王也沒有命令您停止進軍,您如果現在放下齊國不打了,這算不算是不遵漢王之命呢?“再者說,酈食其不過是一介書生,單憑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說降齊國總共七十多個城池嗎?這還不是全仰仗您大軍壓到了齊國邊境上的威力,沒有大您的大軍對齊國的壓力,酈食其就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大您率領了數萬大軍,經過了一年多的奮戰,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總共不過五十多一點。如果您不攻下齊國,齊國七十余城的功勞就成了酈食其的了,難道您為將數年,功勞還比不上酈食其這一介儒生嗎?”
韓信聽完蒯徹的談話,甚覺有理,他也認識到劉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覺得酈食其的功勞里有很大一半應屬于他,他是酈食其勸降工作的軍事后盾,可現在一切都好像與他韓信無關似的。同時,韓信也想到,齊國在酈食其的勸說之下降了漢,但仍是一個割據勢力,不可能像劉邦自己的勢力那樣為漢盡心盡力。哪一天楚再占上風,齊難免不去降楚。他又覺得對這個勢力還是徹底端下來的好。而且,現在是大軍攻齊的最好時機,田橫、田廣正和酈食其縱酒作樂,對他韓信疏于戒備,這使韓信攻齊變得容易得多。
韓信主意一定,立即率軍渡過黃河,突然向歷下的齊軍發起猛烈進攻,這時齊軍因齊、漢已議和而毫無準備,所以齊兵很快潰散。韓信在歷下消滅了齊軍主力之后立即又率軍向齊都臨淄撲來。田橫、田廣,包括酈食其也頓時被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得驚慌失措。田橫、田廣認為自己受了酈食其的欺騙,怒不可遏,當即將酈食其投入大油鍋給烹了。然后各自率兵倉惶出逃。
韓信又派兵分頭乘勝追擊敗逃的齊軍,各路齊軍又一敗再敗,整個齊國很快就掌握在了韓信的手中。韓信舉兵破齊是聽從了蒯徹的勸諫,但這也是他能選擇的最好的一個辦法了。雖然韓信此舉使漢背上了“出爾反爾”之名,還犧牲了一個無辜的酈食其。但畢竟對楚、漢斗爭中的漢最有利。所以,漢王劉邦事后也并沒有因此而責怪韓信。不過,劉邦對韓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沒有消除的。
我們也不難看出,劉邦在其中耍了一個陰謀。他不對任何人說明他的意圖,而讓韓信、酈食其各行其事,而韓信、酈食其還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后按他的意圖奪取了齊國。犧牲了酈食其,他還完全可以說非他本意,而把責任推給韓信,讓韓信充當替罪羊。也許,這些也就是漢王劉邦的高明之處吧。韓信破齊使楚漢斗爭中優勢明顯地傾向了劉邦這一邊。現在的楚國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應付勢力漸長的漢軍向他們發起的攻勢。
囊沙斷流濰水半渡
還在韓信破齊之前,項羽就派軍前來擾亂韓信的行動,現在,齊國被韓信所滅,齊王田廣又親自前來求救,項羽自然更加重視韓信了。他實在想不到也想不通當初帳下的執戟侍衛竟能有如此作為。項羽當即任命龍且為將,帶領二十萬楚軍前來救齊。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韓信雖是百勝,可在政治上一無是處。說漢王只能帶10萬兵,而自己多多益善。在漢王要求出征的時候,竟然附加條件要求封王。
韓信破魏之戰:
1、戰前全局形勢及作戰導因
楚漢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劉邦遭到彭城的慘敗,而將后方關中布置完竣,回抵滎陽時,以西魏王豹在彭城敗退時,借辭歸視親疾,而渡河即斷絕河津,叛漢附楚,因此深感于后方關中,滎陽、成臬核心防線,以及河渭的運輸線,都大受威脅。為解除這一重大威脅,并穩定與鞏固拒楚的形勢,乃即謀所以定魏之方。因此對酈食其說:“緩頰往說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酈食其往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今漢王慢侮人,罵署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禮節,吾不忍復見也”。酈食其回報,劉邦遂派韓信領兵擊之,于是擊魏之戰以起。
2、戰場地理形勢及雙方作戰方略
戰場地理形勢:魏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漢都櫟陽(今陜西省臨潼東北70里),兩國以黃河為界。自櫟陽東渡河入魏地,必經臨晉關(今陜西省朝邑縣東黃河西岸,又名蒲津關)的重要渡口。渡臨晉則可至安邑,安邑是自戰國以來,河東的重鎮,南有今中條山,北有稷山與汾水以為屏障。《戰國策》云:“秦有安邑,則韓必無上黨,三晉之禍,蓋始于失河外,而成于亡安邑”,《方輿紀要》說:“州面石門而背鳴條,外控底柱之險,內擅鹽池之利,河東奧區也”。由二書所言,可知其重要性了。
平陽“東連上黨,西略黃河,南通汴洛,北阻晉陽”。宰孔所云:“景霍以為城,汾河涑澮以為淵”,而子犯也有所謂“表裹河山者也”(均見《方輿紀要》卷四十一)。由兩地的形勢可見魏國地位,與對于漢抗楚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么劉邦布置滎陽、成臬核心防線時,于安定后方關中后,就急欲控制魏國的原因了。
雙方作戰方略:
(1)魏北聯趙代,西憑黃河天塹,扼守臨晉、茅津、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西)等津渡要點,而以安邑為指揮中樞,以阻拒漢軍的入侵,完全采取守勢持久作戰。
(2)韓信采取速戰速決的方略,免為魏、代聯軍所阻,并為迅速摧毀魏豹的抗拒,以免為魏軍遲滯于黃河沿岸,乃采取奇襲策略,一策將魏軍指揮中樞的安邑襲破之,然后乘破竹之勢以進擊趙、代。
3、作戰經過
楚漢二年8月,劉邦得酈食其其使魏回報,就決定舉兵擊之,遂拜韓信為左丞相,統率步將曹參、騎將灌嬰等步騎兵(兵力無記載,依判斷步騎當不及三萬,因此時滎陽正遭受楚的猛烈攻擊)擊魏。
劉邦遣將時,曾作敵情判斷,問酈食其曰:“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劉邦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吾韓信”。又問:“騎將誰也”?對曰:“馮敬”。劉邦說:“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三問:“步卒將誰也”?對曰:“項它”。劉邦說:“是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
韓信也問酈食其道:“魏得毋用周叔為大將乎”?對曰:“柏直也”。韓信說:“豎子耳”。
劉邦、韓信即作上述敵情判斷,之后,韓信就率曹參、灌嬰等,自滎陽西入關,選定臨晉、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南)間為渡河攻擊之點。
當時魏軍除守備各城邑外,主力則悉集中以資守御蒲坂、臨晉渡口及要塞,其兵力共不超過三萬人。韓信乃“因敵情”,而在臨晉西岸大事集中船只,佯作大規模渡河攻擊之狀,以眩惑魏軍的眼目;然后率曹參步兵(此次作戰皆載于《漢書·曹參傳》中,而灌嬰傳中則絕無記載,可知擔任奇襲作戰者,定為曹參的步兵。況以木罌渡騎,為事實所難能者,若此,則韓信使用步兵奇襲,當無可疑)潛移于夏陽,以要罌渡軍,以疾風迅雷之勢南下攻擊臨晉魏軍的側背,在東張(今山西省虞鄉縣西北)擊魏軍,大破之(此處史文甚略,判斷韓信此時必繼即擊破臨晉魏軍的主力,而灌嬰的騎兵也完成渡河的行動)。隨之東攻安邑,魏王豹驚惶于漢軍的猝至,引兵迎戰,韓信又大破之,擒魏將王襄。于是,魏王率殘敗兵向東退卻,漢軍急追至曲陽(今山西省安邑垣曲縣間),又破之,漢軍繼續急追,9月,遂擒魏王豹于東垣(今垣曲西)以歸。
4、戰后政局及評論
韓信已擄魏王豹,即領兵北取魏都平陽,并擄豹妻子送至滎陽,遂盡定河東五十二縣,置河東郡,并將所俘精壯魏兵送滎陽增援守備。
此次戰役,雙方兵力史無記載。依判斷魏軍的總兵力,當遠較韓信軍為優;但魏軍備多力分,在兩次主要戰斗中的兵力,似并不優于韓信;而且因韓信的行動,出于魏軍的意表,故其抵抗迅即瓦解。韓信8月出兵,9月擄魏王,用兵之神速,于此可見。
韓信此次作戰,是利用“因敵”、“誤敵”與“誘敵”的策略,以造成遂行奇襲的方策。但“誤敵”與“誘敵”,必須根據“因敵”而運用,如韓信因魏軍集中兵力守臨晉渡口,全神傾注于此渡口的要塞上,乃故為“陳船欲渡”的“疑兵”以“誤”之“誘”之,使魏軍忽略對夏陽方面的戒備,遂得以遂行其自夏陽潛渡,奇襲之舉。由此我們對孫子“兵因敵而制勝”的名言,可以得到具體的例證與理解。也由此而知,戰爭原理必須與戰爭史并讀,才可對戰爭原理獲得更深入的理解,而不致陷于“紙上談兵”;并可進而獲得新的創見,與更高的理論。研究兵學者,其應注意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