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的故事6則
李大釗,字守常,中國共產黨主要創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李大釗的故事6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李大釗的故事:四歲認字李大釗出生前7個月,父親李任榮就病逝。出生后16個月,母親周氏因感傷過度也相繼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釗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撫養。李大釗4歲時,李茹珍就教他背詩、認字。他用硬紙做成二寸見方的認字卡,讓李大釗在玩耍中,學得語言和文字知識。開始,每天有計劃地讓李大釗認一兩個字,再到五六個字,后來發展到一二十個字。由于嚴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開發,李大釗到了五六歲時,就能熟讀和背誦私塾里的啟蒙書籍《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了。6歲就能在門口的老母廟前讀布告,被村里人喻為神童。(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應有計劃?)
李大釗的故事:專心學習李大釗在少年求學期間,就養成了專心學習的良好習慣。他家里有一只花貓,天真活潑,很惹人喜愛,他在空閑時常常逗它玩。可是當李大釗做作業時,任憑小花貓在他身邊“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時還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卻連看也不看一眼,仍舊做他的作業。后來時間一長,小貓也習慣了,只要看到李大釗俯下身子看書或做作業,就躲得遠遠的,從不打擾他。還有一次,李大釗正在聚精會神地做作業時,突然從窗外飛來兩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著,在窗臺上打起架來,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還不時在窗臺上打起滾。此時,如果李大釗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輕而易舉地把它們逮住。可是他動也不動,就像根本沒看見似的,始終埋頭寫自己的作業。由于刻苦學習,李大釗15歲時就中了秀才。18歲時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他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1916年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李大釗的故事:尊重孩子有一年夏天,李大釗從北京回河北老家歇暑假,給孩子們每人買回一包禮物——筆、墨和方格字帖。孩子們很是高興,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坐在八仙桌前寫了起來。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是生平第一次臨帖寫大字,所以她左臨一張,看看不像,右臨一張,看看還是不像,氣得她放下筆,躲到后院里偷偷地抹眼淚。這時李大釗和妻子發現星華在哭,但摸不清她為什么哭。妻子正要張口問星華,卻被李大釗攔住了。他說:“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難揣摸的,你要是問她為什么哭,她不會告訴你的,所以不要硬逼著問她。”妻子莫名其妙。李大釗接著說:“我記得在一本什么書上看過: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劃破了自己的手指,這個小女孩立即把傷口包了起來,生怕別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媽媽發現,直到傷口長好了才給人看。你說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呢?這就是女孩的一種自尊心和好勝心,你明白了嗎?”妻子這才恍然大悟。過了一會兒,李大釗把小星華叫來,一同走到八仙桌前,指著星華寫的字帖微笑著說:“你的字寫得很好,有點像魏碑帖上的。因為這是你第一次臨帖,寫得還不大整齊。筆畫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細;字有的個兒大,有的個兒小。要是天天耐心練習,就一定會寫好的。你看,你哥哥寫得也不整齊呀,可是他不著急,沉得住氣,只有這樣,將來才會把它慢慢地寫好。”
李大釗的故事:讓孩子們勞動一年冬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院子里像鋪了一層厚厚的棉絮。李大釗對兒子和女兒說:“雪下得多大啊,你們快拿著掃帚到院子里去掃雪吧。要是高興的話,堆個大雪人也好。”孩子們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孫:“天這么冷,你還叫孩子們去掃雪,要是凍病了可怎么辦?”李大釗笑著說:“孩子應當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么也不會做。身體經常活動,也會增強抵抗力。待在家里不動彈,就更怕冷了。”說完,他和孩子們拿了簸箕與掃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掃雪,一面對孩子說:“將來誰也不能當寄生蟲,誰要是不勞動,誰就沒有飯吃!”孩子們邊掃雪,邊聽父親講新奇的故事,一點也不覺得冷,反而是越掃越有勁。
李大釗的故事:為音樂陶醉李大釗家中堂屋的北墻上,掛著一張富有詩意的畫,畫中有位少女懷抱琵琶在演奏,各種飛禽走獸聞聲而來。李大釗十分欣賞此畫,他繪聲繪色地對孩子們說:“你們看,音樂的力量有多么大!這個彈奏樂器的姑娘,只要手指輕輕撥動,就能引來美麗的孔雀、高傲的仙鶴、兇猛的獅子老虎,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堂的鳥獸,它們一個個都被音樂陶醉了。人就更不用說了。音樂不僅能陶醉人,而且還能鼓舞人心。”
李大釗的故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李大釗故居,懸掛著他親手書寫的一副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副對聯最早出自明代楊繼盛之手。楊繼盛因抗御強暴,反對權奸而慘遭殺害。臨刑前,他慷慨地寫下這副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請大家注意,楊繼盛當初的原作,是“辣手著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釗的一位朋友請他題寫一副對聯。他想起了這副楹聯,于是奮筆疾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大字,與朋友共勉。只是在這副對聯中,李大釗地將“辣”字改成“妙”字。一字之差,李大釗為人謹慎和為文嚴謹的特點,就都表現了出來。
我非常喜歡李大釗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李大釗雖然被反動派殺害了,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業績,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李大釗簡介: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戰亂動蕩的年代,艱辛備嘗的生活,使李大釗從小養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沉穩堅強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志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積極投身于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初,李大釗與陳獨秀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羅章龍等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建黨作準備。李大釗還在北京多次會見共產國際代表,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與在上海的陳獨秀遙相呼應,積極活動,擴大宣傳,發展組織,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負責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在黨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釗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釗頻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產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李大釗作為大會主席團五位成員之一,出席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參加大會宣言的起草等,為實現國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此后,直接擔負國共兩黨在北方的實際領導工作。在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委組織和領導下,北方地區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了。
1924年11月,北京開展聲勢浩大的支持孫中山北上、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斗爭;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后,李大釗與趙世炎等人在北京組織5萬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
1926年3月,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積極領導并親自參加了北京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三一八運動,號召人們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熱血,不分界限地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反對軍閥的賣國行為。李大釗的革命活動,遭到北洋軍閥的仇視,他們下令通緝李大釗。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范。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犧牲后,1933年由黨在白區的秘密組織將其安葬在萬安公墓內。新中國建立后,在河北樂亭、北京等李大釗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相繼建立了李大釗的紀念館。1983年10月,李大釗烈士陵園在北京萬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領導親自參加,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