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范遷的故事4則
東漢時期的輔弼大臣范遷,是一位以品行高潔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東漢范遷的故事4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東漢范遷的故事1:
東漢輔弼大臣范遷,沛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人。由于其做官時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且文韜武略,如擔任漁陽太守時,足智多謀的他常常把來犯的匈奴人打得措手不及。有時半路設伏,阻擊匈奴兵;有時將計就計,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有時斷其后路,使其軍心自亂、不戰而潰。有時虛張聲勢,每三人舉一只旌旗,馬尾拖拽樹枝,掃動陣陣煙塵,獵獵狂舞的旌旗聲夾雜在雜亂的馬蹄聲中就像是有千軍萬馬在行進。有時一隊驍勇快速的騎兵殺到眼前,在匈奴人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連中軍帳都給挑了。匈奴畏之,后再也不敢入界。永平四年(61年),漢明帝劉莊委任范遷為司徒(相當于宰相),范遷之巍巍士風,清純至簡,被后世奉為廉吏和能吏的典范。
范遷的清廉,著實感人。史載,范家最大的一筆財產就是幾畝住宅地,另外還有祖上傳下來的一塊不到一頃的荒地。范家是個大家族,因人口太多,田地不夠種,范遷兄長的兒子來信叫苦,想跟他要點錢。朝廷給的俸祿范遷自己都不夠用,哪里有閑錢給侄子,只好把自己名下的那份土地讓給了侄子。
有道是生前富貴草頭露,死后風流陌上花。永平八年初,范遷死在任上時,家里連一文多余的錢財都沒有,剩余糧食還不足一石。連棺材都買不起,喪事還是漢明帝劉莊特批大司農府動用公款,才將這位倍受人尊敬的廉吏下葬了。
范遷不僅守土有方,廉潔奉公,而且還獨具慧眼,為朝廷輸送干才。牟融的脫穎而出,就有賴于他的力舉之功。
牟融,字子優,北海郡安丘人。牟融年少時就博學多識,因范遷的薦舉,后以司徒府屬吏的身份出任豐縣縣令,在豐縣工作三年,因為牟老師教導的好,縣里竟沒有一起獄訟案件,成為州郡學習的治安模范縣。是典范總是能夠受人關注的,永平五年,公元62年,受司徒范遷薦舉,牟融升任司隸校尉,公元65年,再升任為大鴻臚,公元68年,又升至大司農。六年從地方混到中央,由縣級干部到九卿級京官,牟融打造了官場升遷的神話。在大司農任上,牟融的才能也受到漢明帝劉莊的賞識,劉莊曾經在多個場合表示牟融有宰相之才,這也是對范遷慧眼識才的高度認可。
正聲人去后,公道在人心。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范遷的高風,為這個注釋又做了很好的注腳,堪稱萬世之楷模。
東漢范遷的故事2:智略安邊
漁陽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南,是古時的邊關要地。范遷擔任漁陽太守時,以機智大謀而著稱,為戍守邊關立下了汗馬功勞。范遷手下有一勇將名叫侯瑱,把他委以將帥之任,凡是山谷夷獠不賓附者,范遷便遣使勇將侯瑱前往征伐。范遷足智多謀,常常把來犯的匈奴人打得措手不及。有時半路設伏,阻擊匈奴兵;有時將計就計,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有時斷其后路,使其軍心自亂、不戰而潰。有時虛張聲勢,每三人舉一只旌旗,馬尾拖拽樹枝,掃動陣陣煙塵,獵獵狂舞的旌旗聲夾雜在雜亂的馬蹄聲中就像是有千軍萬馬在行進。有時一隊驍勇快速的騎兵殺到眼前,在匈奴人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連中軍帳都給挑了。范遷擅以智略安邊,匈奴畏之,從不敢入界騷擾。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中記述:遷字子廬,沛國人,初為漁陽太守,以智略安邊,匈奴不敢入界。
東漢范遷的故事3:樂于助人
范家最大的一筆財產就是幾畝住宅地,另外還有祖上傳下來的一塊不到一頃的荒地。范家是個大家族,因人口太多,田地不夠種,范遷兄長的兒子來信叫苦,想跟他要點錢。朝廷給的俸祿范遷自己都不夠用,哪里有閑錢給侄子,只好把自己名下的那份土地讓給了侄子。
東漢范遷的故事4:一生清廉
范遷廉潔奉公,政績卓著,后被調任河南尹,再后來接郭丹任司徒。做了司徒之后,他還是兩袖清風,從不以權謀私。
由于家里生活太苦,范夫人常勸他:"夫君!咱家有四個兒子卻窮的叮當響,身無立錐之地。現在您做了司徒,位列三公,應該想辦法賺錢,或者節省一點奉祿,也好讓后輩兒孫有錢花!"范遷不悅,慨然叱道:"我身為國家大臣,豈能蓄財求利,如此則何以示后世!"永平八年初,范遷死在任上時,家里連一文多余的錢財都沒有,剩余糧食還不足一石。連棺材都買不起,喪事還是劉莊特批大司農府用公款給辦了的。?
一個風俗淳厚、道德高尚的時代,可以造就一代人品高潔的人。范遷的人品、為人值得尊敬,堪稱萬世之楷模。范遷身為高官,節操高潔,一塵不染。他的清廉公正已經到了令后世望塵莫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