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洛賓的故事及簡介
王洛賓,名榮庭,字洛賓,曾用名艾依尼丁,中國民族音樂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王洛賓的故事及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王洛賓的故事:
1936年夏天,王洛賓到扶輪中學當音樂教員,每天早上騎車去五塔寺吊嗓子。
一天,他順著高粱橋河北岸,騎車往西走,看到河南岸有一群人發生了爭執,王洛賓仔細一看,原來是三個日本浪人在老鄉的養魚池里釣魚,老鄉再三央告,他們根本不聽。當時河水至多有20米寬,王洛賓隔河喊話,叫他們到河里來釣,說養魚池是養魚人全家的生計,不能釣。
這時,其中一個日本人喊道:“你的過來。”王洛賓認為他們接受了他的調停,于是繞過高粱橋轉到河南岸去。王洛賓沒想到,還未等他下來自行車,三個日本浪人一擁而上,把他連人帶車推下河去,并砸下一塊石頭。
王洛賓隨水沖了一段又爬上岸,三個浪人還不罷休,又趕上來要打王洛賓。
這時一個賣油炸糕的山東老人,他是有兩下拳腳的,把炸糕盤子一甩,跑過來參加了戰斗。養魚池的一個年輕人,也加入到了戰斗行列。
三個人每人對付一個日本鬼子。不到一分鐘,山東老人便把一個日本人扭著雙臂,按在地下,養魚池的那個年輕人和鬼子雙方打進了河里。王洛賓說:另一個小日本被我打趴后幾次想用頭撞我,每撞一下,我都扇他一個耳光……
旁邊的眾老鄉吶喊助威:“打的好!”
這時走來了三個警察,老鄉們紛紛向警察說明三個浪人的蠻橫行為,不料其中一個警察竟低三下四地向三個日本浪人賠了不少不是,又叫王洛賓和山東老人到閣子(巡捕房)“委屈”一會兒。
王洛賓幫助老人把幾十塊油炸糕撿了起來,一起去閣子坐了兩個多鐘頭。一個老年警察無奈地說:“沒辦法啊,誰叫我們是中國人呢!你們倆委屈一會吧。這位老警察過了一會兒又過來說:“剛才我們頭頭兒說了,再過兩個鐘頭,如果日方使館沒有什么表示,你們便可回家。”
山東老人破口大罵:“外國人在中國人的養魚池里釣魚,釣得對?外國人打了中國人打得對?打人的人放走,挨打的人抓起來,這叫什么皇歷呀?!”
王洛賓說:我在閣子里往外邊一看,起碼有一二百雙憤怒的眼晴盯著這閣子。不大會兒,不知是誰送來了兩大碗麻醬面和兩把水蘿卜。山東老漢邊吃邊罵,我心中又氣又難過,只吃了兩個水蘿卜。中午過后,才放出來。
下午,王洛賓去學校上課,那是初中二的音樂課。他把上午的事兒講給學生聽,課堂上起初是抽泣,后來就變為嚎啕大哭,課無法上下去了。
過了一周,又是初中二的音樂課,走進教室后,特別安靜,四十幾個孩子都瞪著眼睛望著王洛賓,班長走到前面鄭重地說:“我代表全班同學,獻給您一件禮物,并保證隨時作您的后盾。”說著雙手遞給王洛賓一把雪亮的童子軍獵刀。王洛賓接過刀,哭了。王洛賓說:這堂音樂課又沒上成,但卻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愛國課。
晚上回家,王洛賓把給日本人打架、關閣子和獵刀的事,通通告訴給了母親。王洛賓說:這下可把老人家嚇壞了,她表面裝著若無其事,夜間熄燈后,她起碼到我住的房間來了兩趟。
王洛賓說:第二天一起床,老人家告訴我,獵刀已鎖在了箱子里,由她保存,并勸我以后不要再去西直門外的高粱橋河里游泳。
“ 不游泳?”這我沒聽老人家的勸告,自己是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在中國的河里游泳。
王洛賓在高粱橋畔,認識了許多東北大學流亡到北京的進步學生,他們一起到河里游泳,一起唱《流亡曲》,一起讀抗戰書籍。當讀到簫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中女主人公安娜對尚明唱的那首《奴隸之愛》詞時,王洛賓被感動了。于是他為《奴隸之愛》詞譜寫了曲。當時,《八月的鄉村》還是被查禁的書籍,可是安娜的這支《奴隸之愛》:“我要戀愛,我也要祖國的自由,毀滅了罷,還是起來?毀滅了罷,還是起來?……”卻在高粱橋畔唱了起來。
事后,王洛賓遇到賣炸糕的老人,對他說:“您為了我受委屈,我真是過意不去。”老人爽快地說:“這一架還真是打好啦,這幾天一百塊炸糕不到三個小時就可以賣完,大家都認識我,不餓也要吃我的炸糕。也許大家把我的炸糕看成是愛國的炸糕。”王洛賓像頑童一樣調皮地說:“這一架我也沒白打,得到學生的一把獵刀。”
說罷,一老一少開懷大笑。
歷史上王洛賓的簡介:
王洛賓(1913—1996年),中國作曲家。原名王榮庭,字洛賓,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個普通職員家庭,7歲入北京“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學習,12歲考入北京通縣潞河中學,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學習,1934年因母親病故家庭生活困難,肄業于北師大藝術系。七七事變后北京淪陷,他南下參加八路軍,并改名為王洛賓。1938年,他創作了30多首歌曲。同年,他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的介紹,加入西北抗戰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個月。1939—1941年,王洛賓到青海回教中學任教,其間他經常深入民間采風、參加鄭君里的《祖國萬歲》電影攝制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馬車夫》、《達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優美動聽、流傳極廣的民歌。1941年因宣傳抗日,王洛賓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在蘭州沙溝監獄達一年。
1949年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任命為第一兵團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1950年1月任新疆軍區文藝科科長,翻譯出版《蘇聯最新歌曲集》。1950年5月,王洛賓請假到西寧探親,攜家屬到蘭州工作,因家庭困難得不到解決,寫信給新疆軍區政治部要求辭職。1950年11月攜家屬回北京居住,并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選為北京市音教聯等。1951年6月,根據新疆軍區要求,王洛賓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驚嚇臥床不起,留下三個無人照料的兒子離開了人間。1952年2月,新疆軍區軍法處以散布謠言、長期逾假不歸為由判處他兩年勞役。服役期間,他完成了話劇《豐收》的譜曲并創作了一批歌曲。1954年8月被釋放后,他被安排到南疆軍區文工團任教員。1960年4月,王洛賓又因歷史問題被關進烏魯木齊第一監獄長達15年之久。獄中,王洛賓以驚人的毅力,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對照寫出的《共產黨宣言》組歌、《毛主席語錄》組歌及8首歌曲等。
1975年5月,他被刑滿釋放,這時他已62歲。1979年4月,應蘭州軍區政委肖華之請,王洛賓到蘭州軍區戰斗歌舞團幫助工作,他在那里創作了大型歌劇《帶血的項鏈》,該節目參加建國30周年文藝會演并獲二等獎。1979年11月29日,烏魯木齊軍區軍事法院撤銷了1961年對他的判決,新疆軍區于1981年7月6日為王洛賓舉行了平反大會。次月,《新疆藝術》登出新華社記者趙全章的文章《便從今日譜新曲》,這是王洛賓出獄后新聞單位對他的第一篇報道文章。此后,王洛賓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發行出來,他的歌曲在音樂會上頻頻亮相,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而他本人則被人們敬稱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王洛賓的歌曲優美、舒展,深受群眾喜愛且富有民族風味。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王洛賓的歌曲優美、舒展,深受群眾喜愛且富有民族風味。他創作、改編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王洛賓的作品極為豐富,光收集入冊的創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還創作了8部大型歌劇及大量其他音樂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為可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創作不止的敬業精神。在他發表的歌曲中,有63首創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創作于他80高齡以后,其最后兩首歌曲創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治療以后。1996年3月 14日,王洛賓因患膽囊癌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王洛賓曾制定過一個500年藝術生命計劃,并且說:“一個青年人問我,一個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計劃?我解釋這是藝術生命計劃,要寫出最好的歌,讓大家傳唱500年。”可以這樣講,王洛賓畢生為之奮斗努力要去實現的,正是這樣一個計劃。
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斗爭事業,創作了大量高亢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斗志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全國解放后,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又譜寫了大量歌頌人民子弟兵、歌頌領袖、人民和歌頌祖國的音樂作品,成為時代的旋律、民族的心聲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賓先生不僅以他搜集、整理、創作的西部民歌著稱于世,他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創作的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中國音樂藝術海洋中的精華。在長達62年的音樂創作中,他為人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他是在聯合國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國人。他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頒發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今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