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肯的故事3則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 16 任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林肯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林肯的故事:林肯小時候的故事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臺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臺階時,他就感到臺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后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于問鼎白宮,并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臺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于孩子,是牽著手、攙扶著上,還是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著、攙扶著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上臺階,把孩子攬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于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著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臺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林肯的故事:林肯獨斷
美國總統林肯,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將六個幕僚召集在一起開會。
林肯提出了一個重要法案,而幕僚們的看法并不統一,于是七個人便熱烈地爭論起來。
林肯在仔細聽取其他六個人的意見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確的。
在最后決策的時候,六個幕僚一致反對林肯的意見,但林肯仍固執己見,他說:“雖然只有我一個人贊成但我仍要宣布,這個法案通過了。”
表面上看,林肯這種忽視多數人意見的做法似乎過于獨斷專行。
其實,林肯已經仔細地了解了其他六個人的看法并經過深思熟慮,認定自己的方案最為合理。而其他六個人持反對意見,只是一個條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方案。
既然如此,自然應該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因為,所謂討論,無非就是從各種不同的意見中選擇出一個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對的,那還有什么猶豫的呢?
林肯的故事:家庭悲劇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總統之一,林肯在政治生活中是成功的,但他的家庭生活卻極富悲劇色彩,而這悲劇的根源就是他的妻子瑪麗·托德(Mary Todd)。
關于林肯夫人的傳聞非常多:她是聯邦的背叛者,她通敵;女仆們把她列入拒絕受雇黑名單;她從未走進林肯繼母家門半步;她施詭計強迫林肯同她結婚。
這些傳聞,真偽難辨,但有一點得到較多的認同,瑪麗各種匪夷所思的行為是神經疾病造成的。神經病學在那個時代還鮮為人知,被認為是不可告人的恥辱。林肯相信以自己的愛和持久的努力能治愈妻子的病,但這是一項比重建美國更艱巨的工作,直到他死去也未能完成。
瑪麗能說一口地道的法語,還學會了法國貴族在凡爾賽宮跳的八人舞和塞加西圓圈舞。她任性、充滿好奇心和自信心,她在少女時代就有一種偏執的幻想:自己會嫁個日后成為美國總統的人,盡管有人說她那是癡人說夢,但她從未動搖過。
瑪麗在與林肯日后的政敵道格拉斯結束戀愛關系后,便開始投入林肯的懷抱。他們經常在一起交談。林肯總是靜靜地聽,很少插嘴,雙眼盯著她一動不動,好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吸引。
訂婚后瑪麗迫不及待地要改造未婚夫,她覺得林肯的粗獷、不拘小節的作風使自己丟臉,并毫無顧忌地道出自己的看法。言辭辛辣,毫不留情,即便在大庭廣眾之下也是如此,常常置林肯于尷尬境地。個性極強的林肯對此忍無可忍,曾于大喜之日——1841年元旦出逃。傷心羞辱使瑪麗無地自容。奇怪的是,瑪麗并沒有為此取消婚約,還是一門心思要嫁給林肯,是為了自尊?還是認定林肯會成為總統?還是為了愛?沒人能道出其中的原委。
一年后,他們決定續上那不歡而散的婚禮,這次結合與其說言歸于好,不如說湊湊合合。婚禮上林肯無精打采,男儐相說他“活像要上屠宰場挨刀似的。”在林肯穿婚禮服時,有個小男孩問他:“先生,你到哪兒去。”林肯苦笑著說:“下地獄!”
婚后,林肯所能提供的一切根本無法滿足瑪麗的要求。她不甘于現狀,極力攛掇林肯從事政治活動,同時她又經常把無名的怒氣傾瀉在丈夫身上,她的兇悍可謂威名遠揚。在一次早餐時林肯不知哪個舉動冒犯了她,瑪麗竟把一杯熱咖啡潑在他臉上。面對所有的房客,林肯一言不發。
拮據的生活使瑪麗學會了精打細算,但又很過分,她買一瓶又一瓶香水,開封試用后,借口香水不好要求退貨,長此以往,本地商人拒絕為林肯家送貨。林肯的朋友辦了一個小報,請林肯訂閱,他答應了,當第一份報紙送進家時,瑪麗火冒三丈,認為她拼命節省,而丈夫卻花錢定廢紙。當晚她給報社主編寫信,極盡責罵諷刺之能事,以至總編不得不在報紙上公開答復。這雖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一天天常伴左右,林肯苦不堪言。
林肯成為總統后,瑪麗不可避免地給他帶來了更多的麻煩。此時的瑪麗不僅僅局限于指導丈夫穿衣戴帽、言談舉止,還要插足丈夫的事業。她曾在公開場合宣揚:“我丈夫對我關于人類本性的知識很信任,他對人的知識了解并不多。”有些素昧平生的人送給她貴重的禮物,然后就提出求職要求。林肯厭惡賣官鬻爵,給她下了死命令:禁止收受禮品。
瑪麗對林肯雖然十分苛刻,但她對丈夫的愛至死不移。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后,成千上萬人參加了那隆重而悲壯的葬禮,而瑪麗躲在白宮昏暗的角落里,以淚洗面,從此她崩潰了。
林肯的一生都是處在痛苦的漩渦之中的,他的3個兒子先他死去,艾迪4歲夭折,威利12歲死在白宮,泰德18歲死于芝加哥。林肯送走了3個“黑發人”,留下了精神不正常的妻子和他未盡的事業告別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