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3則
蘇東坡與佛印之間流傳著很多幽默小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3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為了一飽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東坡上樊樓品茗。談笑間,東坡悄悄告訴佛印:"最近,皇上因見天時亢旱,要在大相國寺設齋求雨,命愚兄寫作《祈雨齋文》,充當主齋行禮官,協助操辦一切。"佛印聽了很高興,說:"請兄長設法帶小弟進去觀禮,一睹御駕龍顏,開開眼界,不知可否?"東坡明知此事不好辦,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難卻,便耳語說:"足下想去,也未嘗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樣,在齋壇上執役,待圣駕臨幸時,便可看個夠。"佛印為了一飽眼福,滿口贊成,東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這大相國寺,殿宇宏大,氣勢雄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羅漢殿、藏經樓,一座座莊嚴壯麗的建筑,依次巍峙。兩邊還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和16丈高的磚砌樓閣式琉璃塔。當時,定為皇家寺院,共有禪院64座,銅鑄羅漢五百尊,還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巨像。該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舉行祈雨典禮那天,五鼓鳴鐘聚眾,各路高僧登壇誦經作法,祈求甘雨,以救萬民。其時香煙繚繞,燈燭輝煌,幡幢五彩飄揚,樂器八音嘹亮。忽傳御駕已到,慌得佛印面熱心跳。過了好一會才心神稍定,來到大雄寶殿,雜于侍者當中,添香剪燭。
再說那神宗皇帝,坐著龍鳳轎子,在執宰大臣的簇擁下,出了宣德門,經過御道,來到大相國寺。東坡和眾僧列隊跪接,迎入大殿。禮畢,駕臨藏經樓休憩,佛印獻上香茶。
原來佛印因大殿行禮之時,擁擁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當獻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與眾不同。神宗接過香茶,因見佛印生得身材碩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氣宇不凡,心中詫異,隨口問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幾年了?"佛印開始一怔,隨后急中生智,叩頭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覺老,饒州?今江西省波陽縣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鎮人,是新來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無量。"神宗見他聰明伶俐,捋捋長髯說:"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曉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讀書,素喜禮佛聽禪。佛學經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這樣,朕賜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領,金缽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繳納一定的錢,由政府頒發的憑證,就在御前披剃為僧吧?"若是個真侍者,今日得了許多賞賜,豈不是千古奇逢,歡喜萬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應試,他的才華和東坡不相上下,實指望金榜題名,建功立業,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難違,怎么敢說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為僧?即使心中萬分不樂,不過一時之間,出于無奈,也只得假戲真做,叩頭謝恩。
當下住持引佛印重來正殿,拜過如來佛祖,再帶到御前,給他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頃刻間,佛印便由一名鄉貢?明清以后稱作"舉人"成為一個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頗后悔,不該為一飽眼福而出了家,功名無望。東坡也完全沒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閑話,竟連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實在很不是滋味。不過事已如此,后悔也沒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勸慰一番。
從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廬山的開先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經過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為潤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時,又不忘刻意做詩,終于成為江南一代著名的詩僧。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金山寺玉帶換袈裟
熙寧四年(1701)蘇東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時,路過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該寺的住持佛印禪師。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是一座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雄偉建筑。寺中高達十四五丈的八面七級慈壽塔,屹立在長江之濱,真有居高臨下,壓倒一切之勢。但它不僅以建筑宏麗著稱,而且在佛教禪宗寺院中也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那天上午,東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賞賜的玉帶,拾級登山。他遠遠望見佛印禪師,正高坐在法座上講經說法。那佛印看到東坡上來,也不讓座,只高聲問道:"學士從哪里來?這兒可沒有您坐的地方?意思是:這里沒有你的歸宿。"東坡聽了,知是"禪機",也開玩笑說:"既然沒有坐處,何不暫借大師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風為四大用作禪床?"佛印見他班門弄斧,便有意難他說:"貧僧有一佛語上聯,學士如能對出,當從所請;若對不上,請留下腰間玉帶,永作鎮山之寶。"東坡自恃對佛學頗有研究,就欣然答應,并隨即解下玉帶,放在香案上面,說:"請出句罷?"佛印笑嘻嘻地高聲念道:"四大皆空,五蘊?佛教以色、受、想、行、識為五蘊非有,學士欲于何處坐?"東坡一時語塞,答不上來,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帶收起,永鎮山門。"又讓人取來一件袈裟,回贈東坡,并賦詩兩首,暗示東坡應穿上衲衣,離開仕途。
東坡也步他的原韻,和詩兩首,其一云: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云山舊衲衣。
但東坡終于沒有聽從佛印的勸告,脫卻官袍,披上袈裟,棄官出家,仍然正視現實,追求理想的實現。
那條玉帶,長約二尺,寬約二寸,帶上綴著一塊一塊米色的玉石,有長方形、圓形、心形,共有二十塊,精美絕倫。九百多年來,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觀賞。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東坡和佛印的幽默機智
佛印自做了和尚以后,仍經常和東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詩作對,而且均不乏幽默機智,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一日,他們到一座寺院游覽。走進前殿,看見兩尊神態威猛的金剛神像,東坡問道:"這兩尊金剛,哪一尊重要?"佛印隨口答道:"自然是拳頭較大的那一尊啊?"走進后殿,看到觀音手持念珠,東坡又問:"觀音既是菩薩,為什么還要數手里的那串念珠呢?""噢,"佛印說,"她也像凡人一樣禱告呀?""她向誰禱告呢?""咦,她向觀音菩薩禱告呀?""她自己便是觀音菩薩,為什么要向自己禱告呢?"佛印忍俊不禁笑笑說:"這是求人不如求己嘛?"于是兩人同聲大笑起來。
佛印雖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灑脫,常與東坡一塊飲酒吃肉,無所禁忌,不受佛門清規戒律的束縛。
一回,佛印聽說東坡要到寺里來,便叫人燒了一盤東坡愛吃的紅燒酥骨魚。魚剛端來,東坡恰好走到門外。
佛印聽到東坡的腳步聲,想跟他開個玩笑。正好旁邊有一只銅磬?佛寺中缽形的樂器,順手就把魚藏進磬中。
東坡早聞到魚的香味,滿以為又有魚肉吃了。一看飯桌上沒有魚,而香案上的銅磬卻倒扣著,心里自然明白;卻佯作不知,坐下來就唉聲嘆氣,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佛印感到奇怪。他素知東坡是個樂天派,笑臉常開,可今天怎么啦?不由得關切起來:"大詩人,為何愁眉不展呀?""唉?你有所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個上聯,要我對下聯。整整想了一朝,才對出四個字,所以心煩。"佛印半信半疑地問:"不知上聯怎么寫?""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聽了心中好笑,這副對聯早已老掉了牙,誰人不曉,無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于是也若無其事地往下問:"那么,對出哪四個字呀?""積--善--人--家……"東坡故意一字一頓地念出來。
佛印不假思索地大聲接著說:"慶--有--余?"東坡忍不住哈哈大笑說:"既然磬?慶里有魚?余,為什么不早拿出來嘗嘗呢?"此時佛印才知中計。接著兩人撫掌大笑,開懷暢飲。
又有一回,東坡吩咐侍妾王朝云,用姜蔥等配料,做了一盤清蒸鱸魚。剛要舉筷,忽見窗外人影一閃,是佛印來了。心想,這和尚倒有口福,待我也耍他一耍,于是趕緊將魚放到碗櫥上面。
佛印眼尖,早已看在眼里,只當不知道。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上坐,問道:"大師不在禪堂念經,卻來這里為何?"佛印一本正經地答道:"貧僧有一個字不會寫,今天特來請教。"東坡不知有詐,忙問:"不知是哪個字呢?""就是你姓蘇的蘇字呀?"東坡眉頭一皺,深知佛印學問淵博,絕對不致連"蘇"字也不會寫,里面定有玄妙,但依舊裝作很認真似的回答:"啊,這蘇字嘛,是上面一個草頭,下面左邊一角魚,右邊一束禾。"?按"蘇"的繁體寫作"?"。
佛印也裝糊涂地問:"啊,是這樣?要是把那條魚放在上頭呢?"東坡忙說:"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指指碗櫥說:"既然不能放在上頭,那還不趕快拿下來呀?"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也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東坡平生喜歡吃豬肉。后來他貶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時,曾戲作《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佛印深知東坡不只喜食豬肉,而且喜食燒烤的豬肉。所以,東坡每次來寺,佛印常以燒肉招待。
一天,佛印一早就派人買了幾斤上等好肉,燒得紅酥酥的,還打了幾瓶瓊花露名酒,專等東坡前來,好痛痛快快地美美吃一頓。
誰知等東坡應邀來到時,燒好的豬肉竟不翼而飛。有人說,小和尚見豬肉燒得那么好,實在饞得很,便偷偷地吃掉了。也有的說,某施主見了,說,和尚吃肉,有污佛門圣潔,叫人拿走了……佛印有點過意不去,抱歉說:"燒肉真的吃不成了。但這回我可沒把肉藏在磬里啊?"東坡二話沒說,樂呵呵地吟一首小詩,贈給佛印。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忙。
東坡和佛印兩人,就是如此幽默有趣。
蘇東坡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
佛印簡介:
佛印禪師(1032年~1098年),宋代云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浮梁(舊屬江西省鄱陽郡,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
佛印少時,曾于竹林寺讀《大佛頂首楞嚴經》,遂禮寶積寺(在今江西浮梁瑤里)日用為師,學習禪法。十九歲登臨廬山,參訪云門四世開先善暹,復參圓通居訥(1010~1071),師從云門四世延慶子榮,師贊嘆說:"骨格似雪竇,后來之俊也。"二十八歲,由于精究空宗,被稱為"英靈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歷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縣境內),江西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今江蘇鎮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剎,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廣被,為人稱頌。曾四度住南康云居山,接得四方云衲。
佛印禪師還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倡導弘揚凈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賜金缽,以旌其德。佛印門下著名弟子有義天、德延、凈悟等門生。元符元年(1098年)一月四日佛印禪師示寂,享年六十七歲,法臘五十。朝廷賜號"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過從甚密,稱為至交。兩人應酬文字很多,樂為人所傳誦。例如,南宋時出現題為宋蘇軾撰的《東坡居士佛印禪師語錄問答》,所記皆為蘇軾與佛印禪師往復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