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斬子的故事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這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幼便立志馳騁疆場,保家衛國,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詩句。戚繼光17歲時承襲了父祖歷任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擔負起山東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繼光被調任到倭患最為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主持這一地區的抗倭斗爭。戚繼光初至浙江時,這一地區衛所空虛,士兵老弱;將官不習武藝,不懂兵法;水軍戰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龍山所,戚繼光親自率軍迎擊,但是由于明軍老弱怯戰,接戰沒幾個回合,便已顯現出潰敗的跡象。在這危急關頭,戚繼光一馬當先,沖至陣前,連發幾箭,將倭寇的幾個頭目射倒,倭寇明軍統帥如此英勇,便倉惶逃竄。為了改變這種兵士羸弱、防備松弛的現狀,戚繼光從當地的漁民、蛋戶中招募新軍,并加以嚴格的訓練,這支軍隊雖然人數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來,卻個個都能以一當十。這支軍隊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紀律嚴明,從不敢亂民擾民。當地的人都親切的稱呼這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為“戚家軍”。戚繼光依靠這支能征善戰、紀律嚴明的軍隊,在抗倭的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在福建莆田,這一故事還被改編為閩劇《戚繼光斬子》,以藝術的形式在民間盛傳不衰。此外,在福建寧德、連江、閩侯,浙江義烏等地也有類似的傳說。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到底發生在那個地方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也有人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發生在浙江臺州地區。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抗擊倭寇,幾次大的戰役都連戰連捷,打得倭寇是聞風喪膽。有一次,戚繼光率領軍對在臺州府圍剿一股倭寇,倭寇與戚家軍接戰之后,很快大敗,有一股殘敵想繞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為了徹底消滅這股倭寇,戚繼光立即命自己的兒子戚印為先鋒,率領軍隊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風嶺一帶伏擊。臨行前戚繼光一再交代戚印,與倭寇接戰之后,不要急于求勝,要佯裝失敗,將敵人誘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擊,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舉殲滅。違反軍令者要按軍法處置。戚印率軍到達常風嶺之后,隊埋伏在山道兩旁的樹叢中,此時,倭寇的隊伍也沿著這條山道開了過來,前面還押著一些搶掠來的婦女和牛羊等,戚小將見后,氣憤萬分。再也沉不住氣,馬上下令軍隊展開總攻,一時間矢石齊飛,刀槍猛舞,喊聲震天。戚印只顧了奮勇殺敵,竟然忘記了父親臨行前交代的只許敗,不許勝的交待。霎時間就將敵人全殲在山道之上。后來戚印率軍回營,將士們都言戚印作戰勇敢,殺敵有功。但戚繼光卻在在聽完兒子稟報之后,勃然大怒。說他違反軍紀,不服從指揮,應該以軍法處置,便命將校將其綁出轅門外正法。諸將雖然苦苦求情,說戚印雖然是觸犯了軍令,但其大敗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將功抵罪。但戚繼光卻認為戚印明令故犯,貽誤軍機,不容不誅!若是不殺則軍紀難以嚴明如初。最終,還是斬了兒子。后來當地的百姓懷念戚公子,便在常風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說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該故事被廣為流傳,民間藝術家們還將此事改編成閩劇、秦腔等戲曲廣為傳唱。
戚繼光抗倭的故事:
岑港之戰
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后,汪直余黨作亂于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于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于是打算逃走。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準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余黨向閩南逃竄。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臺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準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臺、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后,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于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后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臺州之戰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于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后,趁虛襲擊臺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余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臺州,戚繼光率軍于仙居將其全殲。臺州大捷后,戚繼光官升三等。而后,閩、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于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于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福建之戰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福建,并聯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壽寧、政和、寧德等地,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鐘所,并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聲勢浩大,當地官軍不敢進攻,于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賊。戚繼光領命后引兵先進攻橫嶼,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戚繼光命將士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進,大破橫嶼倭寇,斬首兩千二百余級。而后,戚繼光乘勝追擊,殺至福清,搗毀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黨慌忙逃往興化,戚繼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點六十余營,斬首無數。
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斗,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興化之戰
戚繼光回到浙江后,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他們人數日益壯大以后,襲擊興化,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信息,被倭寇攔殺,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趁機攻陷了興化城。
倭寇攻陷興化后,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背負罪名。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
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以譚綸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前來支援,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了倭寇埋伏搏戰而死,倭寇遂占據平海衛。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戚繼光到后,譚綸立刻籌備對倭寇的總攻,先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而后譚綸以劉顯為左軍,俞大猷為右軍,譚綸自領中軍,以戚繼光為先鋒,圍攻平海衛,一舉告破,斬首兩千余級,戚繼光等率兵追擊,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斬殺三千多人。于是劉顯等復興興化。朝廷以戚繼光先前橫嶼大戰,錄前后戰功,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世廕千戶,代替俞大猷為總兵。
仙游之戰
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倭寇余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倭寇敗走,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斬首百余級,不少人都墜于懸崖摔死。余黨數千人逃走占據漳浦蔡丕嶺。戚繼光分五哨(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巖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擾福寧,戚繼光率領李超等前往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眾二萬,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之勢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殺敗倭寇,并將吳平招降,讓吳平駐扎在梅嶺。但不久之后,吳平糾合被明軍擊敗的流散倭寇一萬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馬溪、泊浦澳登陸,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繼光即刻率軍前來圍剿,吳平得知后放棄之前據守的梅嶺,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光率領步兵,二人合力圍剿吳平,吳平破敗,孤身逃往鳳凰山。
北御韃靼
公元1567年(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向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但朝議后決定只任命戚繼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得到了穆宗的許可。
公元1568年(隆慶二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戚繼光到任后,時薊州有總兵郭琥,而戚繼光為,無法統一號令,于是朝廷將郭琥調走,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繼光前破吳平有功,進封為右都督。時北蠻子侵略青山口,戚繼光引兵將其擊退。
公元1573年(萬歷元年),北蠻小王子與董狐貍謀劃進犯,向明朝廷索要賞賜遭到拒絕,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燒殺搶掠,戚繼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亂,差點活捉董狐貍。同年夏,董狐貍侵略桃林,被戚繼光擊退。而后董狐貍的侄子董長昂侵犯界嶺,又被擊敗。董狐貍多次侵擾邊境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損失慘重,于是獻關求賞,朝廷答應其按年給予賞賜。
公元1574年(萬歷二年),董長昂又入侵邊境但無法從關口攻入,于是逼著他的叔父董長禿寇犯邊境。戚繼光領兵將其擊敗并活捉董長禿。董狐貍與董長昂率領宗族三百人來到戚繼光關前請罪,董狐貍穿素服大哭請求赦免董長禿。戚繼光與部下商議后決定接受其投降,董狐貍于是將劫掠的百姓放回,并發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貍與董長昂再也不敢侵犯薊門。
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北蠻子無法攻入,于是轉而進犯遼東,戚繼光率兵增援,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將其擊退。朝廷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又進封少保。